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地经济学

研究土地经济关系和土地利用问题的经济学科。既研究农业土地经济问题,又研究非农业(包括城市、交通、旅游等)土地经济问题。早在封建社会,就有许多论及土地利用和分配的著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大量著作中,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不同立场,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土地所有制度、租佃制度、地租、地价、地税、土地分配以及土地改革等。

研究土地经济关系和土地利用问题的经济学科。既研究农业土地经济问题,又研究非农业(包括城市、交通、旅游等)土地经济问题。

早在封建社会,就有许多论及土地利用和分配的著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大量著作中,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不同立场,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的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土地所有制度、租佃制度、地租、地价、地税、土地分配以及土地改革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用了大量篇幅探讨土地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往往是将土地经济问题和农民问题联系起来,论述土地革命和农业改造等问题。土地经济问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土地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土地具有稀缺性等特点,使得人类必须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土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是与人们的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经济问题。

土地经济学之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伊利(R.T.Ely)和莫尔豪斯(E.W.Morehouse)于1924年出版《土地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此后有关土地经济学的著作陆续出版,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土地经济学课程,使该学科日趋成熟。晚近的著名著作有瑞纳(R.R.Renne)的《土地经济学》(1946年)、巴罗维(R.Bar-lowe)的《土地资源经济学》(1978年)和戈德伯哥(M.Goldberg)的《城市土地经济学》等。

土地经济学由初创至6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①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土地报酬变动规律,生产因素配合原则,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集约度等。②土地利用的性质与各类土地的利用。包括土地利用的决定因素;地区分工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区位的选择,各种区位论学说的分析;农业土地利用,林地利用,矿地、水面及其他土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③土地制度土地经济关系的价值表现。包括地权制度,土地的租佃制度与地租,土地改革,土地金融制度,地价与地税等。

土地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①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促使土地利用的改进,以满足客观需要,并在使用中保护土地资源;②为研究、建立和改变土地制度,调整人们之间的土地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分配和管理作出深入的研究,要求有关学科分工协作,从不同方面推动土地经济学的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资源短缺已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产生了资源经济学。作为其分支的土地资源经济学也已经问世。同时,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等学科亦逐步兴起。

20世纪以来,土地经济理论对中国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0年日本河田嗣郎著《土地经济论》(李达等译)出版。同年章植著《土地经济学》出版。1937年,卜凯主编的《中国土地利用》出版,主要是从人地关系上剖析中国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陈翰笙、钱俊瑞、孙冶方等人组成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发表了《东北的难民与土地问题》、《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等论著。朱剑农于1940年撰写了《土地经济原理》一书,也持马克思主义观点。随着土地问题的突出,20世纪40年代以来土地经济学专著陆续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张丕介著《土地经济学导论》(1944年),吴文辉著《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1944年),张德粹编著的《土地经济学》(台湾1963年初版,1979年修订版)等。

中国进入50年代以来,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城市实行土地国有化之后,认为土地制度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忽视对其研究。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科学的恢复与发展,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引起重视。1981年成立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先后出版了《国土经济学研究》(1982年)、《国土经济学》(1986年)等著作。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土地学会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成立了土地经济研究会,持续开展活动。面对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土地经济问题,学术界已编著出版土地经济学,分别由周诚、张熏华、刘书楷、周治平等主编的专著,已陆续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