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世界水产品生产和贸易

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有三种情况:①人类食用的鱼、虾、蟹等鲜冻产品和供作饲料用的鱼粉贸易,有较大的增长;②精加工后的水产品(如罐头)和鱼油脂等的贸易增长比较平稳;③传统的腌干鱼类的贸易,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状况见表2。 表2 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在70年代以前,水产品国际贸易价格一直比较平稳。

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水产品生产有很大发展。1985年的水产品总产量已达8400万吨,比1938年增加2.76倍。随着生产、保鲜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也有相应的发展。

生产概况

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类,水产品可分为以下九类,即:淡水鱼类(如鲤鱼、鲫鱼等)、洄游鱼类(如鲟鱼、鳗鱼、大马哈鱼等)、海洋鱼类(如鲱鱼、鳊鱼、沙丁鱼等)、甲壳类(如虾、蟹等)、软体动物类(如牡、乌贼、蛤类等)、水生哺乳动物类(如鲸、海豹等)、杂项水生动物类(如海参、龟、蛙等)、杂项水生动物产品类(如珍珠、珊瑚等)、水生植物类(如褐藻、红藻等)。其中,各种鱼类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0%以上。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状况见表1。

表1 1938~1983年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海洋渔业是水产品生产的主要部门。世界海洋渔业产区分为17个片,即大西洋西北部、大西洋东北部、大西洋中东部、大西洋中西部、大西洋西南部、大西洋东南部、地中海和黑海、太平洋西北部、太平洋东北部、太平洋中西部、太平洋中东部、太平洋西南部、太平洋东南部、印度洋西部、印度洋东部、南冰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东北部、太平洋东南部和太平洋中西部等四大片的渔获量,占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60%以上。20世纪初期,近代海洋渔业已初具规模,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1950年才恢复到战前最高生产水平。从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人类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旺盛,一些沿海的发达国家又在造船、捕捞网具、鱼群监测技术和海洋气象预报等方面相继取得成就,到60年代末期,大型拖网渔船和机动渔船毛重已增加到450万吨,鱼类运输和加工母船达到200万吨。其捕鱼区扩展到全球。因而海洋渔业在这一时期内有较大的发展。到70年代初期,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相继实行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一些拥有庞大船队的渔业发达国家,不能再在别国海域自由捕捞;许多拥有海洋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海业生产又缺少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特别是某些海域捕捞过度、资源破坏,海洋渔业产量一度下降。由于一些国家开始转向发展人工养殖业,一些国家转而捕获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自1972~1978年之间,尽管世界渔业产量停滞不前,但渔获量总值从222亿美元增加到280亿美元。80年代初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海洋渔业生产能力有所加强,加上内陆和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世界水产品的生产量又恢复了逐步增长的趋向。在世界水产品的总产量中,3/4是供人类食用消费的,其余1/4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世界上主要的水产品生产国,按其产量大小顺序为:日本、苏联、中国、美国、智利、挪威、印度、南朝鲜、泰国和菲律宾等。1985年,秘鲁上升为第七位的生产国。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

贸易概况

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一般约占当年生产量的30%左右。从1938年以来,水产品贸易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有三种情况:①人类食用的鱼、虾、蟹等鲜冻产品和供作饲料用的鱼粉贸易,有较大的增长;②精加工后的水产品(如罐头)和鱼油脂等的贸易增长比较平稳;③传统的腌干鱼类的贸易,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状况见表2。

表2 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在70年代以前,水产品国际贸易价格一直比较平稳。70年代初期以后,由于水产品生产停滞,而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出口值显著增加,1985年出口值比1975年增加64%,同期的出口量只增加15.8%。至1980年后,这种趋向倒过来,1983年水产品出口量比1980年增加了20%,而出口值只增加3%。发达国家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中都占优势,在1983年水产品贸易中,发达国家进口量占77.6%,出口量占64.1%。按出口品种划分,发达国家在鲜冻水产品和加工水产品等方面占出口优势。而发展中国家仅在鱼粉和虾、蟹等出口贸易中占优势。

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为智利、挪威、丹麦、日本、美国、苏联、加拿大和南朝鲜;主要进口国为日本、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