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农村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农村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 农村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中,生产资料共同占有,集体劳动,产品非常有限,只能按照平均主义原则分配。在这种条件下,根本没有商品交换的可能。即使偶然有一点产品交换,也只发生在氏族与氏族之间。

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农村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产生和发展

农村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中,生产资料共同占有,集体劳动,产品非常有限,只能按照平均主义原则分配。在这种条件下,根本没有商品交换的可能。即使偶然有一点产品交换,也只发生在氏族与氏族之间。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出现了社会分工,而且逐渐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互通有无,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形式,随之也就出现了某些商品性生产。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很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农村商品交换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生产和出卖商品,是为了换取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农民、奴隶主、地主)的需要。简单商品经济虽然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占从属地位,但对促进当时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仍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发展到了高级的程度。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典型状况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丧失生产资料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生产商品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取最大利润。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首先在城市广泛地发展起来,接着也很快地在农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农村经济商品化,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又大大地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列宁在描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给俄国农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时写道:“农业从上层等级的特权或下层等级的负担变成了普遍的工商业;农民的劳动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受到社会的核算;墨守陈规的单调的农业变成了技术上经过改造的具有多样形式的商业性农业;小农的地方闭塞性和分散性被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奴役和人身依附的形式被劳动力这种非人身交易排挤掉了。”当然,农业的这种进步,必然反过来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这是因为还存在社会分工这个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全民所有制企业仍需要相互以商品生产者来对待,按劳分配原则也必须借助于商品交换来贯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整个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起调节作用,但人们能够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这一规律自觉地加以运用。

中国农村商品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继承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遗产,整个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村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国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状况,加强城乡经济联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迫切需要使农村经济较快地由自给性、半自给性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现阶段,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粮食生产的商品率为30%左右,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只有60%左右,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整个农村商品经济更快地发展。在中国农村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已占相当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末期,它们占农村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已将近50%。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对整个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推动整个农业商品化也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除了需要在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加强物资交流以及其他经济联系之外,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商品经济,包括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在内,都离不开城市的大工业、市场及资金的支持。城乡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联系,主要是工农产品的交换,只有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才能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及巩固工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