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因素。农业化学家利比希(J.Liebig)于1840年提出最小因子定律,认为作物产量受到以相对最低(小)量存在的因子所限制。1934年泰勒(Taylor)研究指出,限制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因子,除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外,还应包括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等。认为最小因子定律是在某种稳定状态下的表现。

限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因素。

农业化学家利比希(J.Liebig)于1840年提出最小因子定律,认为作物产量受到以相对最低(小)量存在的因子所限制。1934年泰勒(Taylor)研究指出,限制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因子,除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外,还应包括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等。认为最小因子定律是在某种稳定状态下的表现。在波动状态下,许多因子可能相互取代而成为限制因子,同时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善对最小因子的利用效率。但是,限制因子不能仅仅理解为最小量因子,最高(大)量因子同样具有限制作用。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础上,1913年谢尔福德(V.E.Shelford)提出了耐性定律,认为每个物种对于每个环境因子都有一个所能耐受的最小与最大极限值。这个最小与最大值的范围称为耐性幅度,最小与最大极限值即耐性限度。把最小因子概念与耐性限度概念结合起来成为较完整的限制因子概念。

自然界不是所有环境因子都对生物起同样的作用,生物的不同生活期和不同年龄的耐性幅度不同,因此凡是生物对某个因子的耐性幅度小,而该因子在自然环境中又容易变化,它就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有时会有几个同时起作用。各个因子也不是孤立地起作用,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可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高温与干旱,强光与高温。同一个因子在不同环境或不同因子的配合下所起的作用也可能不同。如氧气在陆生环境中是丰富而稳定的,对陆生生物一般很少起限制作用,但在水生环境中则经常成为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农学家或生态学家在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首先要找出环境中影响植物生长或分布的限制因子。在确定限制因子时不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出主要矛盾。农业生产上了解作物某一阶段的限制因子,及时采取措施,克服限制因子的作用,以达到增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