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水域交汇处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季节性或常年性淹水不超过2米的各种咸、淡水湖滩地,泛滥平原、海涂、泥炭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沿海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和良好的蓄水性能,可以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促淤保滩
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和水域交汇处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季节性或常年性淹水不超过2米的各种咸、淡水湖滩地,泛滥平原、海涂、泥炭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沿海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和良好的蓄水性能,可以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促淤保滩,并为野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合理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对繁荣经济、保护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在中国的分布如下:
地表常年过湿或有浅层积水的生境下发育而成,分泥炭沼泽与潜育沼泽两大类。中国沼泽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面积约8640平方公里;其次为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区,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地区,沼泽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地。中国东部平原和滨海地区,内蒙古、新疆内陆干旱地区有零星沼泽分布,但大多为潜育型沼泽。
湖滨沼泽地和草滩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天然牧场。中国湖滩面积估计与天然湖泊、人工湖泊(水库)的总面积相当,约10多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新疆地区也有不少湖泊滩地。
指沿海潮水涨落的潮间带。中国海涂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分属五种不同类型:①平原泥砂质海涂。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河的河口;②堆积——基岩沙砾质海涂。与基岩海岸有关,如锦州、秦皇岛等地;③侵蚀基岩海涂。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东部岸段等,由侵蚀岸逐年后退形成;④珊瑚礁海涂。⑤红树林海涂。后两者均属生物海岸组成部分,珊瑚礁海涂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珊瑚礁发育区,红树林海涂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福鼎县以南,以广西钦州地区、雷州半岛及海南省分布最多。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与功能有:①初级生产力高,能量积累快。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水、光、热条件,流经湿地水流中的营养盐被植物吸收,植物生长快,能量积累多,特别在亚热带和盐碱滩可生产出比肥沃的干草地多两倍的有机物质,能量在湿地消费者中消耗少,有机物质分解慢,湿地植物死亡后,多形成泥炭;②控制旱涝,调节地表水循环。地表积水和泥炭的良好持水性能以及质地粘重的不透水底层,形成了很强的蓄水能力,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可贮水约25亿立方米,若尔盖高原沼泽可贮水20亿立方米。强烈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可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如三江平原沼泽一个生长季节总蒸发量达86亿吨水,其中植物蒸腾量达47亿吨水。湿地水流量小、汇水时间长的水文特性,影响地表河川径流,使湿地成为控制洪水、干旱的天然海绵;③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为数不多的受人类干预较少的生境之一,各种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鸟类在湿地栖息繁衍,成为珍稀鸟类的乐园。在中国湿地生活、繁殖的鸟类有30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3左右。国家一类保护的40余种珍稀鸟类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如丹顶鹤、白鹤、白鹳、天鹅等都是列为世界珍禽的保护动物。中国湿地还是许多名贵鱼类、贝类的产地。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正采取排水修坝的方法把湿地变为旱地,或被建为工业水产养殖基地,辟为旅游点、狩猎场等。人类的这些活动使湿地面积日趋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削弱。在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中,应贯彻开发利用与自然保护相结合的对策,如三江平原对万亩沼泽区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按区域特点在轻沼泽区引水种稻,在常年积水的重沼泽区挖塘养鱼,同时利用沼泽区出产的泥鳅和低价鱼饲养乌苏里貉,形成稻—鱼—貉良性循环模式,单位面积产值比开发前提高近百倍。开发后的沼泽区仍可大量蓄水,调节周围农区的地表水循环和区域小气候,解除低湿地内涝洪泛的威胁,起到平原水库的作用。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可以发展半放养或自然放养的养殖业及畜牧业。如江苏省大丰地区放养麋鹿,新疆博斯腾湖区放养麝鼠,以及其他有关湿地放养水禽等。此外,人为调节湿地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不断增加动植物多样性,减缓生态系统的演替速度,使其维持在系统生命力的旺盛阶段,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良策。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