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生态型

同种生物在特定生境条件下,经过变异、遗传和选择而形成的在形态或生理上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群。种内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种内的这种分化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趋异适应的结果。广布的种意味着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同种生物在特定生境条件下,经过变异、遗传和选择而形成的在形态或生理上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群。种内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种内的这种分化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趋异适应的结果。广布的种意味着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它在环境作用下分化的生态型也多。人们在19世纪已注意到这种现象。杜尔松(G.Turesson)在实验园内将一些分布在不同生境的同种植物个体移栽到同一环境中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个体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差异大都与原来生境的差别有关,而且这些差异是不可逆的,即在遗传上是稳定的,因此最先提出了生态型这一概念。

在不同生境下的同种植物,有时在植株的大小、叶子的形态、生殖强度等方面形成差异,如果当它们被移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这种差异逐渐消失,则这种在遗传上不固定的变异称为饰变,由饰变而造成有差异的个体群称为生态表型。

生态型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土壤以及生物等因子的作用,人为因子虽也重要,但它是通过以上因子的改变起作用的。为了表达和研究的方便,通常把生态型分为以下几类:

气候生态型

它的形成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分布范围很广的种,在它分布区的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态型,有时又可根据光、温等不同因子进一步划分。如北美的红槭(Acerrubrum)分布区从佛罗里达南部直到加拿大。分布在加拿大北部的一般需经过一段低温期才能发芽,而分布在佛罗里达南部的如遇低温就会延迟发芽。一般短日照植物都起源于低纬度,长日照植物多起源于高纬度。自然界光周期与温度是两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气候因子。以水稻为例,籼稻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亚热带低地,具有喜高温、高湿、强光的生态习性,抗低温能力差、米质粘性差、抗病力强等特性。粳稻主要分布在华南热带高地及北方低地,具有耐低温、耐旱等生态习性。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态型。在它们中间早、中、晚的分化则取决于幼穗分化时对日照长度的要求。晚稻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在北方当短日来临时温度限制了生长,体现了对光与温度要求的一致性。

土壤生态型

最初包含在气候生态型中,现证明主要与土壤的化学组成有关。如北方蓍草(Achillea borealis)的加利福尼亚气候生态型中又分出耐蛇纹岩(缺钙)和不耐蛇纹岩的两个土壤生态型。水稻、陆稻、深水稻、浮水稻是适应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土壤生态型。

生物生态型

是由于生物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的。当植物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竞争关系压力下,也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生态型。如稗子(Echinochloa crusgalli),生长在水稻田中的和其他地方的分化成不同生态型。前者茎秆直立与水稻同高,成熟期也与水稻同时;后者秆子矮、开花期早迟不同。

物种的遗传性变异和饰变有时不易分开。植物分类学家往往被一些饰变现象迷惑而误认为是不同的种。农作物的亚种实际上是人类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而选择出来的生态型。如在牧草方面,英国曾进行高株狐茅(Festuca arundinacea)英国生态型与非洲生态型的比较,结果选择了冬季保持绿色,对氮肥较敏感,具有较高的净同化率和较大叶面积的非洲生态型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了解不同生态型在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可以为引种、选育优良品种、制定适宜的耕作管理制度与措施,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蔓延等提供依据。所以生态型不仅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且也是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农、林、牧应用科学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