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生态位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态位宽的物种对环境适应范围大,分布广,生存能力强;生态位窄的种对环境适应范围小,分布区也小。生态位的大小是物种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生态特征,它决定着种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可作为引种驯化的基础。“niche”一词本意是指供神像的“龛”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态位宽的物种对环境适应范围大,分布广,生存能力强;生态位窄的种对环境适应范围小,分布区也小。生态位的大小是物种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生态特征,它决定着种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可作为引种驯化的基础。

“niche”一词本意是指供神像的“龛”,格林内尔(J.Grinnell)1917年从生境和习性出发理解为最小的分布单位,即外界环境提供生物有机体最基本、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空间。美国的埃尔顿(C.Elton,)1927年理解为生物有机体在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形象地将生态位与小生境加以区别。生态位指作用和地位,相当于生物有机体的“职业”;而小生境指地点空间,相当于生物有机体的“地址”。哈钦森(G.E.Hutchinson)1957年发展了生态位概念,定义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非生物的)的所有相互关系的总和”,把生态位看作是环境的特性,而不是物种的特征。认为生态位是由“N个资源轴构成的N维空间的超体积”,物种只能在这个N维超体积范围内生长繁殖。如物种对温度的忍受幅度,即一维生态位。如果这个物种以种子为食,并且只能取食栖息地中一定大小的种子,那么种子大小与温度就构成了二维生态位,成了一个面。假如这个物种还在植物茎内产卵,则该种产卵所需的寄生植物茎的宽度又成了一维,与种子大小、温度结合构成了三维生态位,形成一个体积。如果对这个立体生态位增加更多的资源或其他因素时,就构成了一个N维空间超体积的生态位。60年代后,梅(R.M.May)等为代表把生态位研究重点放在物种对资源利用上。生态位的大小(即生态位幅度)反映了物种利用资源的区间和利用能力的大小。

同一种的生态位也可因为有无竞争者的存在而有很大差别,所谓基础生态位指在没有竞争作用下的生态位,这在自然界是几乎不存在的。在有竞争情况下的生态位称实际生态位。只有在环境条件极端有利,资源极为丰富时,种的实际生态位也许会等于基础生态位。在环境中资源供应充裕时,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往往有变窄的趋势。相反地,环境中资源不足,物种就不得不把资源利用的范围放宽,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泛化。每一个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在同一区系内没有两个种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即生态位相似的种不能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生境中,这就是高斯(G.F.Gause,1934)的竞争排斥原理。

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占据相同或相似生态位的生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如世界各地的草地生态系统都有相似的草地气候,虽然各地的草地和食草动物的种类不同,但都是生态等值的,北美草原的野牛、叉角羚,欧亚大陆的野马、野驴,非洲的斑马以及澳大利亚的大袋鼠都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