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兼顾资源、环境、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复合农业体系,以协调资源环境状况为主要前提,重视整体效率,根据生物与环境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组织生产,使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相结合,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兼顾资源、环境、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复合农业体系,以协调资源环境状况为主要前提,重视整体效率,根据生物与环境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组织生产,使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相结合,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世界农业的发展在原始农业之后经历了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阶段。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不能适应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石油农业又带来能源紧张、能效率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据联合国资料表明: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现在使用的速度约能维持37年;如把未探明储量考虑在内,大致能维持117年。化肥的效率也在下降,1950~1980年前后,每吨化肥增产粮食由148吨下降为58吨,下降率达30.1%。加之森林破坏、水资源紧缺、耕地日益减少,依靠扩大耕地发展农业的潜力极小。于是出现了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替代农业的探索。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囿于人口压力或对生态规律认识不足,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掠夺式经营,滥垦乱伐,只取不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资源衰退、环境恶化,大大限制了农业的增长潜力。这种状况迫使人们思考、探索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字型农业、飞鸟型农业、生态农业等许多设想和试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中生态农业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中国国情,吸取西方石油农业的经验教训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它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又有别于中国的传统农业。它具有如下特征:①整体性。生态农业是多组分、多层次、多部门相互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表现为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乡镇企业;由通常所谓的生态户(村)、生态县、生态区域构成的多层结构,通过生物组合调控、结构功能调控和环境调控实现协调统一。②持续性。生态农业把农业生产与资源永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使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许多生态农户通过巧接食物链,提高能量物质转化效率,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净化了环境;许多生态县、区从区域治理着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③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集约型的农业。它以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措施为基础,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获得较多的农产品输出。生态农业多功能、高效率的实现常要借助系统工程的方法为其诊断和决策。④生态农业是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从当地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出发,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在贫困地区,着重引进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疏通致富渠道,注意防止自然资源的破坏,而在富裕地区,由于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破坏加重,农业出现萎缩。生态农业的建设应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充裕资金基础上,注意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以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中国农村各地兴起的生态农业,形式多样,就生态户、村一级的生态农业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立体利用型。根据生态位原理,将不同种生物组合成立体结构,如林粮间作、胶茶间作、果菇间作、稻萍鱼共生、水体多层次混合养殖等,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②循环利用型。根据食物链原理,利用不同食性的动物和微生物,分级利用各种农业生物物质,增加产品产出。如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菌糠饲养牲畜,牲畜粪便作沼气原料,产气后的沼水养鱼,沼渣作肥实现多级利用,既解决农村生产能源,缓和饲料、肥料与燃料的矛盾,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还具有护保山林、净化环境和培肥土壤的生态功能。③综合利用型。农林牧协调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如桑基渔塘,利用田基种桑养蚕,种草养畜,蚕沙、畜粪养鱼,鱼粪、塘泥肥田,水陆物质循环利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加工业联成一体。此外,还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庭院生态农业体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