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环境保护

有利于人类生存、保护生态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环境改善措施。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在原始社会,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有利于人类生存、保护生态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环境改善措施。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在原始社会,人类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人口自然增长,乱采乱捕和滥用资源造成生活资料缺乏所引起的饥荒。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增大,砍伐、焚毁森林、破坏草原,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近代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大规模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已成事实。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矿物资源的大量被开采;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大量“三废”物质的排放,使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生存;人类超负荷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都使资源破坏或濒临枯竭、生态平衡失调、自然灾害频繁等。于是,环境保护被提到议事日程。虽然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但环境保护思想早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已有萌芽。如《史记》里“网开三面”的故事。战国时《荀子·王制》里已有“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的记载。当时中国还建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与法规,如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的《代崇令》,夏代制定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的法规等。现代环境保护问题是20世纪中期提出的。50年代,有些国家曾出现过反污染运动。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指出了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同时各种公害事件的相继发生,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将环境问题列为全球性问题。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人类共同未来》的报告,指出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挑战,经济发展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必须限制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限度之内,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密切结合起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环境保护措施是:①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制定法律和制度。根据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于1983年成立了以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全球环境战略研究组织。中国于197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1984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随后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部分地、市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800个县建立了环境保护局。197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此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②综合防治。1978~1985年,中国对167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从26%提高到37%;工业粉尘回收量由703万吨增加到1180万吨;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率由19%提高到26%,城市控制区内的交通噪声,普遍降低了2~7分贝(A)。③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三北”防护林带第一期任务已超额完成,数百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河西走廊的风沙前沿,完成了300千米的防沙线修建任务。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要实行国际合作,根据持续发展的概念制定环境与发展政策,一体化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