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系列中与环境条件完全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顶极群落在群落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除强烈的外力干扰外,能够长期保持下去。演替顶极是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F.E.Clements)1916年提出的,是英美生态学派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的基础。演替顶极理论有单元顶极和多元顶极两种学说。

生态演替系列中与环境条件完全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顶极群落在群落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除强烈的外力干扰外,能够长期保持下去。演替顶极是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F.E.Clements)1916年提出的,是英美生态学派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的基础。演替顶极理论有单元顶极和多元顶极两种学说。

单元顶极

克莱门茨学派认为,一个气候区内的植物群落,在自然演替过程中,最终都将达到与该地区气候条件完全相适应的、最稳定的状态,称为气候顶极,即单元顶极。一个气候区内,由于各种原因,除气候顶极群落外,还常常出现一些稳定性很大的非气候顶极群落。单元顶极理论对此给以其他术语,如亚顶极是由于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阻碍群落向演替顶极发展而长期处于气候顶极前的一个演替阶段;偏途顶极是由于群落长期处于人为控制或牧畜的干扰下,而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又称干扰顶极;超顶极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局部生境的改善而出现相邻气候区的顶极,如草原区内局部出现较湿润的生境,生长着落叶阔叶林。前顶极是在一定的区域里,由于局部生境的恶化而产生相邻气候区的顶极,如草原区内局部出现更干旱的生境,形成荒漠植被。

多元顶极

在一个气候区内,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和地形顶极等。即某一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演替过程,就是该生境的顶极群落。一个气候区内由于生境的镶嵌,可能出现顶极群落的镶嵌体。如在南坡和北坡,石灰岩和花岗岩形成不同性质的土壤上,常常出现不同的顶极群落

中国地植物学家刘慎谔提出地带性顶极与非地带性顶极,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地带性顶极只有一个,受制于大气;非地带性顶极受制于局部环境条件。如中国东北东部山地阔叶林,红松混交林是地带性顶极;河谷的云杉、冷杉林是非地带性顶极。

研究顶极群落理论,掌握群落发展规律,可以调整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如江南地区的杉木、毛竹群落,属偏途演替顶极,它们的生产力优于当地的演替顶极(常绿阔叶林),保护这些群落,加强经营管理,避免向顶极群落演替,使植物群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