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种植业区划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在各项作物区划的基础上,于1980年至1982年进行了综合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种植业区划。其中,对于中国种植业区域的划分和评价;对于生产布局、结构调整、商品作物生产基地选建,提出了具体建议。有些已为有关部门采纳应用,在规划和决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农业的部门区划之一,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合理种植区划,又是各项农作物的综合区划。通过对不同类型作物的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布局和结构、发展方向的地域特点,以及各个区域发展各类种植业生产适宜程度的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为各地调整种植业生产布局和结构,为选建农作物商品生产基地,为国家制定种植业生产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有系统地进行种植业区划是从1979年开始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在各项作物区划的基础上,于1980年至1982年进行了综合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种植业区划。其中,对于中国种植业区域的划分和评价;对于生产布局、结构调整、商品作物生产基地选建,提出了具体建议。有些已为有关部门采纳应用,在规划和决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农作物种植业区域划分的依据

各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划分是在查明每种作物对外界自然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各地自然条件对该种作物的适应程度,划分作物适生区域的基础上,再查明各种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生产特点、生产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进行作物种植区域的划分。其划分的基本依据有四条:一是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二是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等特点的相对一致性;三是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四是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其中,第二条综合性更强,应作为主要依据加以考虑。

农作物种植业区域的特点

中国农作物种植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个一级区和三十一个二级区(见表)。各区的命名主要反映三方面特点:区域的地理位置;突出的农业地貌类型;在本区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作物。各区的主要特点分述如下:

Ⅰ.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包括东北大平原及其周围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千山丘陵。总耕地1640万公顷,8744万人,其中有5-538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3公顷。无霜期100~220天,≥10℃的积温1300~3700℃,年日照2300~3000小时,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夏季温和湿润,春秋季气温变化较大,常有低温冷害。平原土壤肥沃,宜于大型机械作业。大豆、高粱、向日葵、亚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基本为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还盛产苹果、梨、人参等名特产品。本区还可以有计划地扩大耕地面积,研究和推广抗御低温冷害的成套增产措施,发展以大豆为中心的耕作制度,适当压缩玉米,提高春小麦和水稻比重。逐步建设成为稳产高产的粮、豆和甜菜、亚麻、水果、柞蚕茧商品生产基地。

Ⅱ.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总耕地约1453万公顷,6522万人,其中有5619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0.26公顷。无霜期100~200天,≥10℃的积温2000~3600℃,年日照2500~3200小时,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光照充足,但温度变化剧烈,水土流失严重,是旱地农业较为集中的地区。以旱杂粮如糜子、荞麦、莜麦、谷子等为主,也是甜菜重要产区。一年一熟为主,核桃、红枣是两大名产,还盛产蕨菜、发菜等土特产品。今后在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退耕还林、还牧。发展旱作农业,不断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积极发展饲料作物,发挥小杂粮优势;逐步建设成为甜菜、胡麻、向日葵和干鲜果品生产基地。

Ⅲ.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包括黄淮海地区、晋南和关中平原。耕地约2540万公顷,2.51亿人,其中有2.14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2公顷左右。无霜期170~220天,≥10℃的积温3400~4700℃,年日照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500~950毫米。日照充足,气候温和,但年内降水率差异较大。地势平坦,适于大中型机械作业,盐碱土和沙姜土面积大。小麦、玉米、甘薯、棉花、烟草、花生、芝麻均居全国第一位,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水果(苹果、梨、葡萄)产量也居全国第一位。在实行综合治理的同时,提高粮食商品率和调出水平,增加小麦比重,建成全国第二个大豆商品基地;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棉花、花生、芝麻、烤烟、葡萄生产基地,安排好城市和工矿区商品蔬菜生产。

中国种植业区划表

Ⅳ.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耕地约1167万公顷,1.61亿人,其中有1.31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约0.09公顷。无霜期210~280天,≥10℃的积温4500~5600℃。年日照2000~2300小时,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平原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农田建设基础较好,种植业集约水平较高。水稻田占三分之二,一年两熟至三熟,是全国最大的水稻、油菜、麻类、蚕桑产区。今后可以加强沿江滨湖平原园田化建设,继续发挥全国商品粮基地作用,发挥水稻优势,提高优质粮食比重;充分发挥棉、麻高产基地作用,稳定油菜面积,扩大花生、芝麻生产,巩固桑蚕茧、茶叶老产区,发展新产区。

Ⅴ.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主要是在南方丘陵地带。耕地约740万公顷,1.19亿人,其中有1.04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7公顷左右。无霜期235~340天,≥10℃的积温5300~6500℃,年日照1500~2000小时,年降水量1300~2000毫米。全区属中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以红黄壤低山丘陵和分布其间的许多盆地,种植业较发达,水稻田占耕地80%,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稻,是全国茶叶、柑桔的最大产区,还盛产油茶等经济林木。今后可以综合开发利用江南丘陵山地资源,充分发掘双季稻生产潜力,选建一批商品粮基地和茶、桔、烟草、油茶、苎麻商品生产基地。

Ⅵ.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主要包括南岭以南丘陵山地和云南南部及台湾省。耕地约570万公顷,9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00万;人均耕地0.075公顷左右。无霜期340天以上,≥10℃的积温6500~9300℃,年日照1500~2600小时,年降水量1200~2500毫米,是全国水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终年暖热,无雪无冬。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水田占2/3,基本上是双季稻区,一年两熟和三熟,南端可种双季稻,是全国最大的甘蔗和热带、亚热带水果产区。今后可以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和热带资源优势,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大力发展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建成热带作物、甘蔗、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柑桔、花生、茶叶、蚕桑等商品基地和黄红麻种子基地。

Ⅶ.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桔、桑区

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陕南盆地及鄂西山区。耕地约775万公顷,1.10亿人,0.97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8公顷左右。无霜期210~320天,≥10℃的积温3500~5500℃,年日照1200~2000小时,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但日照条件较差,四川盆地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其间分布着较大的盆地。水稻旱粮并种,旱地占60%,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是我国柑桔、蚕桑和油菜的重要产区之一。有多种经济林木,盛产天麻、当归、杜仲等名贵药材,畅销国内外。今后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改善生态和生产条件,实行大、小春作物兼顾,重点发挥大春作物优势,提高旱粮生产水平。建成油菜、柑桔、桑、茶商品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核桃、板栗、油茶、油桐、生漆、五倍子,以及天麻、黄连等土特产品。

Ⅷ.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包括云贵高原大部地区。耕地约540万公顷,7095万人,6297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8公顷左右。无霜期220~340天,≥10℃的积温3500~6500℃,年日照1200~2600小时,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大部分地处亚热带,气候变化受垂直高度影响明显。高原山地,起伏较大,切割较强,以黄壤土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交通不便,耕作粗放。旱地占56%,以旱粮作物为主,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是中国烤烟、油菜、茶叶、药材重要产区。今后在努力建设好基本农田的同时,可以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逐步做到粮食基本自给,适当扩大油菜面积,稳定烟草面积,发展成为优质烟基地,扩大中、早熟苹果生产,发展药材、油菜、生漆、乌桕,开发利用弥猴桃、刺梨等土特产品。

Ⅸ.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主要包括南疆和北疆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耕地约447万公顷,2087万人,1508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3公顷左右。无霜期100~250天,≥10℃的积温2000~4500℃,年日照2600~3400小时,年降水量10~250毫米,是中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且昼夜温差大,终年少雨或基本无雨,属灌溉农业。种植业生产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宜农土地资源丰富,作物一年一熟为主,粮食以小麦为主,葡萄和瓜果、棉花、甜菜是本区的三大优势经济作物。可以继续不断改善农区生态条件,提高分散农区的粮食自给水平,发展饲料作物,发挥光热优势,建成优质陆地棉和长绒棉、甜菜、葡萄、哈密瓜、西瓜、白兰瓜、香梨、啤酒花的商品基地。

X.

X.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主要包括青海、西藏、川西的高原地区。耕地约53万公顷,420万人,332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5公顷。无霜期100~180天,≥10℃的积温1000~3000℃,年日照1600~3400小时,年降水量300~800毫米。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4700米以下地区,作物垂直分布明显,耐寒性能强,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菜四类作物,其中青稞占粮食作物的近60%。一年一熟,药材资源丰富。可以进一步提高农区基本建设水平,注意农牧结合,以发展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建立必要的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大部分地区逐步做到粮、油、糖、菜自给,适当发展优质油菜、扩大核桃、药材种植。

在分区分作物评价的基础上,种植业的布局和结构,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结构和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下几项因素可成为改变的综合考虑依据:一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二是农田生态平衡的要求;三是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四是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利用;五是综合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