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黍栽培

黍抗逆性强,生育期短,过度成熟时易落粒。苗期生长慢,与杂草竞争力弱。生产田伴生杂草野糜子较多,黑穗病也较重。在栽培上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采取轮作换茬、精细播种,消灭苗期杂草,施用速效肥料,及时收获等稳产高产措施。选地适于在比较肥沃的疏松土壤上生长。在温暖地区宜选择肥土,寒冷地区应选择松土。在生荒地、中度盐碱土、沙土等土壤条件下较其他谷类作物的适应性强。连作常导致黑穗病和野糜子严重为害。

黍抗逆性强,生育期短,过度成熟时易落粒。苗期生长慢,与杂草竞争力弱。生产田伴生杂草野糜子较多,黑穗病也较重。在栽培上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采取轮作换茬、精细播种,消灭苗期杂草,施用速效肥料,及时收获等稳产高产措施。

选地

适于在比较肥沃的疏松土壤上生长。在温暖地区宜选择肥土,寒冷地区应选择松土。在生荒地、中度盐碱土、沙土等土壤条件下较其他谷类作物的适应性强。连作常导致黑穗病和野糜子严重为害。若不同的黍品种连作,由于前作落粒,次年田间产生大量自生苗,极易造成品种的混杂退化。好的前作是豆科作物。杂草少肥力又较好的休闲地也宜种植。

品种与种子

黍品种的区域性很强,需选用区域化品种,切忌盲目引种。黍产区多为大陆性气候,不同年度降水量变化大,易春旱。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宜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龙黍16、龙黍18、年丰1号、内糜3号、内糜4号是中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穗选用上一年田间的无病菌、虫卵和杂草籽粒的饱满种子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一定的期限内,种子陈化一年约减产5%,所以不宜使用陈旧种子。春天晒种5~6天,能增加种皮的空隙,提高种子的发芽能力和幼苗的生长势。

耕作

黍播期较晚,土壤容易失墒。黍田间出苗率又低,一般情况下田间出苗率仅60~70%。应十分重视播前耕作。秋耕,特别是早秋耕有利于土壤熟化和接纳秋季降水。在干旱灌区的盐碱地上,还是脱盐的重要措施。耕翻前最好灭茬1~2次。除盐碱地外,秋耕后需进行多次耙耱和磙压。春天还需进行表层耕作,以利保墒。冬春干旱地区,常不进行秋耕只进行春翻,且深度宜浅,一般为12厘米左右,只要做好耕后保墒措施,也能获得高产。某些干旱风沙区,也有不进行秋春耕,在前作的茬间开沟播种,积雪蓄墒是降雪较多地区增产的重要措施。

施肥

一般每生产100千克黍籽粒需吸收氮素1.8~3.0千克,磷0.5~1.4千克,钾1.2~3.5千克。比例约为1∶0.5∶1。中国黍产区多数土壤钾较丰富,主要施用氮肥和磷肥。科学施肥可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根系发育,在年降水为400毫米地区,结合施肥,每毫米降水可生产黍籽粒600~800克。某些土壤也可施入一些微量元素。施用硼、钼等在中国多数土壤上有增产效果。

播种

播种期因栽培地区而异,有春播、晚春播、夏初播和麦茬播多种类型。由于生育期短,营养生长期随播期延迟而缩短,所以播种是否及时,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一年一熟最适播期的指标是:播深处土温稳定在12℃以上,土壤水分能保证出苗;孕穗、抽穗期雨季能到来;早霜时已经成熟。黍常因春旱不能正常播种,需根据墒情确定播期,根据播期选择品种。麦茬复种,要早播,甚至可以只灭草不耕翻立即播种。播种量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和留苗密度而定。中国旱作区每公顷播种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10~15千克(约150~225万粒),干旱灌区15~22.5千克(约300万粒),盐碱地上可以高达45千克左右。播深以5厘米为宜。当干土层较厚时,覆土深度可加深到7厘米左右,但需适当加大播种量。也可采用深播浅覆土播种法。在盐碱地上,深播法可避开0~5厘米的聚盐层。播后镇压是半干旱地区提高出苗率的有力措施。

密度

黍分蘖力强,自身调节群体的能力强,只要不成片缺苗,幼苗分布比较均匀,密度对中晚熟品种产量的影响是较小的。一般规律是降雨量少的地区,种植植株高大的品种,为了使植株生长强壮,提高抗旱能力,宜稀一点;降雨量比较多的地区,种植植株矮小的品种,需控制分蘖,让主茎整齐成穗,宜密一点。黍既可宽行距栽培,也可窄行距种植。行距最小的是苏联窄行机播,只有7.5厘米。行距最大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大垄栽培,行距60厘米左右。中国西北、华北地区一般采用20~30厘米行距,苏联一般采用45厘米行距或宽窄行带状形式。杂草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宜采用窄行距,反之宜采用宽行播或带状播。留苗密度变化幅度较大。间苗栽培的每公顷留苗45~60万株;密植栽培的旱地每公顷90~105万株,灌溉地150万株左右,麦茬复种的210万株左右,作饲草栽培的密度更高。若与箭筈豌豆混播,获得的饲草产量更高。

灌溉

①播前灌溉:干旱灌区宜秋灌。秋灌与耕作保墒相结合,能保证次年适时春播。在干旱灌区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播前灌溉:在较重的盐碱地上,5月中下旬浇深水洗盐。此时水温已升高,洗盐效果好。6月中下旬播种中早熟品种,能获得较好收成。苏联采用播前7~10天进行春灌,称为诱发灌溉,认为是防治迟萌发杂草不可代替的措施。②生育期灌溉:土壤含水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时可作为进行灌溉的指标。在中国干旱灌区,旱年在分蘖盛期、孕穗初期、灌浆期各浇一水;湿润年在孕穗开花期浇一水,但避免幼苗期浇水。70年代以来,苏联提倡3~4叶期进行第一次灌溉,采用喷灌形式,可以促进次生根生长而增产。为了预防倒伏,一般应避免在乳熟期进行灌溉。

田间管理

①防治病虫害:采用综合防治法,防治的重点是地下害虫和黑穗病,有的地区还应防治蛀茎害虫和花器害虫。②破表土硬壳:黍第一片真叶在接近地表时即突破芽鞘,若播后遇雨或其他原因表土形成硬壳时,黍芽往往不能出土。应及时采用耙耱等措施碎土以保证出苗整齐。③中耕灭草:机械化栽培需采用化学除草。黍对除莠剂的耐药性较强,目前常采用的除莠剂为2,4-D胺盐。人工除草,关键是第一次锄草,宜在4叶期进行。一般中耕除草2~3次。遇暴雨或冰雹后,为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防止地面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

收获

黍与其他谷类作物相比,适时收获更显重要。收获过晚,由于过度成熟,有的品种茎秆易折断,有的品种易落粒,且顶部饱满的籽粒损失最多。收获过早,降低千粒重,增加秕谷率。正常情况下,90%以上穗子基部籽粒达到蜡熟期为收获适期。落粒性强的品种还可适当提前。重霜冻前一定要收获完毕。最好的收获方法是分段收获法。当籽粒含水量降到14~15%时,要及时脱粒、扬净、干燥,以免黍堆发热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