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分蘖

禾本科作物在地下或近地面的茎节上所产生的分枝。根据分蘖发生的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密蘖型:地下或近地面茎的节间极短,每节上发生的分蘖间距甚近,呈密集状态。②疏蘖型:地下茎的节间伸长,每节上生出分蘖的间距较远,分蘖呈疏散状态。③合轴分枝型:地下茎为假轴生长,发生的分蘖以合轴分枝的形式进行,如具有地下茎的多年生禾本科作物。禾谷类作物多属于密蘖型,如小麦、水稻等。

禾本科作物在地下或近地面的茎节上所产生的分枝。

根据分蘖发生的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密蘖型:地下或近地面茎的节间极短,每节上发生的分蘖间距甚近,呈密集状态。②疏蘖型:地下茎的节间伸长,每节上生出分蘖的间距较远,分蘖呈疏散状态。③合轴分枝型:地下茎为假轴生长,发生的分蘖以合轴分枝的形式进行,如具有地下茎的多年生禾本科作物。

禾谷类作物多属于密蘖型,如小麦、水稻等。其分蘖发生于地下密集的节上,农学上称为”分蘖节”。分蘖节并非一个节,而是一个密集的节群。节数因作物品种类型而异。冬性类型作物的节数多,春性类型作物的节数少,同一类型中,早播种的比晚播种的要多。每个节上生有叶片,分蘖芽和不定根。分蘖节对秋播麦类幼苗顺利越冬,有着重要作用。

分蘖节上发生分蘖的顺序是自下而上逐个进行。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叫二级分蘖。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达5~6级分蘖。每个节上的分蘖能否按时发生,视当时条件而定。干旱、低温或土壤通气不良,均可抑制分蘖的发生,若以后条件得到改善,其上位分蘖可以继续发生,而被抑制的分蘖则不再发生,称为分蘖的“缺位”现象。

禾谷类作物出苗后,长出3~5片叶时,开始发生分蘖,随着生育的进展,分蘖数愈来愈多,约在拔节期达到顶峰。此后,因受生育时期和营养物质分配的限制,导致小分蘖逐个衰亡,大分蘖迅速生长,即发生分蘖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凡能够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凡不能抽穗或抽穗后不能完全成熟的分蘖称为“无效分蘖”。

一个单株产生分蘖多少的能力称为“分蘖力”。而分蘖中的有效分蘖所占的比率称为“分蘖成穗率”。分蘖力是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之一,冬性品种的分蘖力较强,春性品种较弱。但也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影响,同一冬性品种,在冬前早播者分蘖多,晚播者分蘖少,栽培条件不良如缺水、播种过深、单株营养面积过小,肥料不足都有可能使分蘖减少。稀播、培肥地力及前期施用水肥等都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