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苹果蠹蛾

分枝之下束一段草带或破布诱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捕成虫及不育雄虫技术防治,利用广赤眼蜂防治有效;选用对硫磷、磷胺、保棉磷、二嗪磷、伏杀硫磷、亚胺硫磷和甲萘威等杀虫剂。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能测报第一代卵的孵化期。苹果蠹蛾发育起点温度为9℃,开春后当有效积温达230日度,第一代卵开始孵化时,或大部分卵粒上出现红圈时喷药。

果树蛀果害虫,中国对外检疫对象。学名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us。鳞翅目,卷蛾科。此虫原产欧洲,现已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及亚洲的中东地区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等。寄主有苹果、梨、沙果、桃、杏、海棠、揾悖及李属植物等,尤以苹果、梨和沙果受害最重。以幼虫蛀果为害一头常蛀食两个或两个以上果实。可蛀入果心并食害种子,排出的粪便和碎屑呈褐色,堆积于蛀孔外,降低品质,并造成大量落果,对产量影响很大。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9~20毫米。体色灰褐,带紫色光泽。前翅翅面颜色可明显分为3区: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是本种的显著特征;翅基部颜色稍淡褐色,外缘突出略成三角形,在此区内杂有较深的斜行波状纹;翅中部颜色最浅,淡褐色,其中也杂有褐色斜形的波状纹。后翅黄褐色,基部较淡。雌虫翅缰4根,雄虫一根。卵略呈椭圆形,长径1.1~1.2毫米,极扁平。初产时半透明,随着卵的发育,卵中央呈现黄白色,其中显出一圈断续的红色斑点,以后连成完整的一圈,孵化前红圈又逐渐消失。初孵幼虫多为淡黄色,随后背面呈淡红色至红色。末龄体长14~18毫米。腹部末端无臀栉。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趾钩多为19~23根,臀足趾钩多为14~18根。蛹体长7~10毫米,第二至七腹节背面各节之前后,均有一排整齐的刺,前排粗大而后排细小。第八至十腹节背面仅为一排,第十节之刺常为7~8根。肛孔两侧各有两根钩状毛,加末端6根,共为10根。

苏联北方年生1代,南方2~3代;美国北方2代,南方4代;中国新疆地区年生1~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末龄幼虫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树干的分枝处、裂缝处、树洞及其他缝隙处结茧越冬。翌年早春气温超过9℃时,越冬幼虫渐进入蛹期,化蛹盛期时,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后1~2天交配产卵。每头雌虫产卵40粒左右,最多可达140余粒。卵散生,产于果实和果实附近叶片的正反面,以上层果实及叶片上着卵最多,中层次之,下层较少。初孵幼虫在果实或叶片上四处爬行,寻找适当的蛀入点蛀入果内。对果质较软的沙果,多从果面蛀入;对早期果质较硬的品种则多从萼洼蛀入;到后期果质较软熟时,从果面蛀入者增多。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一个果实。在一个苹果或沙果的果面,有时有8~11个蛀孔,内部有虫7~8头,多数为1~2龄,3龄以上较少,一果中最多有近成熟的幼虫两头。第一代幼虫后期,一部分进入滞育;即以末龄幼虫在茧内越夏越冬。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间有趋光性。主要借果实采收时仍留果内的幼虫作远距离传播。果品转运时可从果内脱出爬到果品箱、果篓、堆果处作茧化蛹,或以滞育幼虫作茧。

对从发生此虫地区调运的果实及包装物应严格检疫;随时销毁地下落果,保持果园清洁;秋末至初春刮树皮,堵树洞,消灭越冬幼虫;可利用末龄幼虫潜入树皮下作茧化蛹的习性,根据树型在主干分枝之下束一段草带或破布诱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诱捕成虫及不育雄虫技术防治,利用广赤眼蜂防治有效;选用对硫磷、磷胺、保棉磷、二嗪磷、伏杀硫磷、亚胺硫磷和甲萘威等杀虫剂。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能测报第一代卵的孵化期。苹果蠹蛾发育起点温度为9℃,开春后当有效积温达230日度,第一代卵开始孵化时,或大部分卵粒上出现红圈时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