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马铃薯甲虫

腹面有3行由密集的短刚毛组成的小斑点。足黑褐色。蛹橙黄色,体长约10毫米,有黑色条纹和斑点。 马铃薯甲虫 生活习性在美国年生1~2代,南部有不完全的第三代,在欧洲一般1~3代,以成虫在土中20~50厘米深处越冬。

马铃薯等茄科作物食叶害虫,中国对外检疫对象。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鞘翅目,叶甲科。原产美国,最初仅知为害一种野生茄科植物Solarium rostratum Dunal。19世纪50年代末在科罗拉多州发现为害马铃薯,并以年平均150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展。1874年到达大西洋沿岸,后随船于1920年传入法国,并迅速扩散到比利时、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传到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苏联、保加利亚等国。在美洲,除美国外,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也有记载。此虫也为害其他茄科植物,如番茄、茄子、辣椒、烟草、酸浆、颠茄、曼陀罗等。成虫、幼虫都为害马铃薯的叶片和嫩尖,有时叶片全被吃光,引起幼苗枯死,使马铃薯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9~11毫米,椭圆形,背面隆起;雄虫较雌虫略小,背面较平、体黄色或橙黄色,头部、前胸、腹部有黑色斑点,鞘翅各有5个黑色条纹。头部宽大于长,有斑点3个,一个位于中间,略呈心形或V形,其他两个近于头顶边缘。眼黑色,肾形。触角11节,细长,长达前胸后角,第一节粗而长,第二节短于第三节,1~6节黄色,7~11节黑色,7~10节宽略大于长,第十一节长大于宽。前胸背板有10余个斑点,中间两个最大,略作V形,两侧各有4~5个大小不同的斑点。腹部每节有4个斑点。雄虫末节端部有一小窝(见图)。卵黄色,椭圆形,长约2毫米,多个排列成块。幼虫腹部膨胀而高度隆起,体暗红色,头部两侧各有6个瘤状小眼和一个3节的短触角。触角略能伸缩,附着在膜状乳突上面。上唇半圆形,中间有缺刻,下颚须4节,末节逐渐缩成锥形。前胸明显大于中胸和后胸,后缘有褐色宽带。中胸、后胸各有4个斑点,两侧各一,中间两个。腹部9节,末节有腹足一对。腹部1~7节的每节两侧各有两个斑点,上面的一个较大,位于气孔的周围。腹面有3行由密集的短刚毛组成的小斑点。足黑褐色。蛹橙黄色,体长约10毫米,有黑色条纹和斑点。

马铃薯甲虫

生活习性

在美国年生1~2代,南部有不完全的第三代,在欧洲一般1~3代,以成虫在土中20~50厘米深处越冬。春季当土壤温度升高到15℃时,成虫出土活动,并在马铃薯幼苗上飞舞,在温暖晴朗的天气很活跃,经取食得到补充营养后,开始交配,产卵于叶片背面,成20~30粒的卵块,产卵期约两个月,每雌平均产卵500粒,最多可达1000粒以上。卵期5~7天,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初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长大后可将叶片、枝梢全吃光,仅留植株基部,幼虫期15~35天,蜕皮3次,末龄幼虫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活动,并继续为害。在夏末田间可见到各虫态,马铃薯不同品种受害程度有差异。夏季凉爽多雨年份,成虫产卵减少,初龄幼虫死亡率高,为害减轻;在高温少雨年份,成虫产卵量和幼虫存活

率都高,使马铃薯生长缓慢,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方法

除成虫可借气流或水流传播外,还可随马铃薯和其他农产品以及交通运输工具而远距离传播。严格检疫,禁止从疫区进口马铃薯,可防止传入扩散。还可用杀虫畏、磷胺、甲萘威等杀虫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