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根土蝽

农药;播前结合深翻

刺吸禾本科作物根部的害虫。又称麦根蝽象、地蝽,俗称地臭虫。学名Stibaropus formosanus Takano et Yanagihara。半翅目,土蝽科。分布在日本和中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台湾。刺吸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甘蔗根部;也取食禾本科杂草。

成虫近椭圆形。初羽化时橘红色,渐变为深红色。有光泽。头顶前缘横列一排短刺,前缘中央有一纵沟状凹陷。复眼淡红色,单眼一对,黄褐色。触角5节,一般可见4节。前胸宽阔,后胸腹面有臭腺开口。前足腿节较短,胫节稍长,跗节变成黑褐色爪钩。中足腿节稍粗壮,胫节似短棒状,外侧前端有一排毛刺,形成扫帚状,跗节退化。后足腿节粗壮,胫节前端黑褐色成蹄形。足两侧有刺或毛。腹部可见7节,环生细毛,每节有气门一对。雌虫腹部末端扁平;雄虫略呈黑色(见图)。卵椭圆形,初产时半透明淡青色,渐变为乳白色,孵化前暗白色。若虫初龄体长平均1.2毫米,白色,翅芽不明显;老熟若虫头、胸、翅芽均呈黄或橙黄色,腹部白色,腹背有3条黄线。在黄河流域4月始见交配,盛期在5月上中旬。卵散产于地下20~30厘米之间的潮润土层。每头雌虫只产卵数粒。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田间6月上旬可见初孵若虫,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当年孵化的若虫经越冬至次年6~7月份老熟羽化。历期可达一年左右;营养条件恶化时可延长到两年。因世代重叠,种群年龄结构混杂。在黄河流域小麦受害时。常于4月中下旬在地上部显露症状。5月上中旬出现叶黄、秆枯、造成穗小、粒少、千粒重减轻。高粱、玉米、谷子受害重者,苗期即显露症状。苗黄、株矮或青枯不结穗。越冬期一般为10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初。越冬虫主要分布在地下20~50厘米之间,最深可达1米以上;为害期在土中钻行,但不形成隧洞。有假死性,因分泌挥发性臭液,耕翻土地时可嗅到臭味。

6~8月间降雨或灌水后常有部分成虫出土。久旱遇雨或大雨乍晴后出土较多,多在上午10~11时左右。出土成虫,一般先在地面仰卧弹足。尔后有少部分爬行或振翅试飞,多数在离地面30~60厘米高、作1~2米远短距离低飞。

平原地区主要发生在高燥地、沙壤土、禾本科作物或禾本科杂草多的地块。连作年限越久受害越重。山区、丘陵地带多发生在较高燥的地段,为害期喜栖息于含水15%左右的土层,含水10%以下时即下移,在适宜温湿度的条件下又喜栖息于稍紧实的土层,以上下垂直活动为主。其横向活动和寄主根群分布有关。7~9月间常向玉米根群聚集为害。地表下15厘米之内,温湿度变化大,栖息不稳定,地表下20~30厘米,接近根群、温湿度变化小,适于栖息。

虫量消长受降水量、耕作制度、灌溉和田间管理的影响。结合农业区划,施行换茬轮作,改种非禾本科作物,恶化食料条件,可基本控制为害。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水、肥,增强作物抗逆能力,可减轻为害。遇有成虫出土时,可于地面喷撒对硫磷等农药;播前结合深翻,撒施毒土都有防治效果。

根土蝽

构杞实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