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lanis bilineata Walker。鳞翅目,天蛾科。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中国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分布,以黄淮流域为害较重。幼虫为害大豆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豆叶吃光,影响结实。成虫体长40~50毫米,翅展100~120毫米,体黄褐色,头和胸部暗紫色。
豆类食叶害虫。学名Clanis bilineata Walker。鳞翅目,天蛾科。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中国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分布,以黄淮流域为害较重。幼虫为害大豆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豆叶吃光,影响结实。
成虫体长40~50毫米,翅展100~120毫米,体黄褐色,头和胸部暗紫色。前翅狭长,由前缘至后缘有6条褐色波状纹,前缘中部有一半圆浅白斑,翅顶部有一三角形暗褐斑;后翅较小,近前缘深褐色,其余部分黄褐色。卵椭圆形,长2~3毫米,初产淡绿色,后变黄白色,孵化前变褐色。末龄幼虫长60~90毫米,黄绿色。共5龄,1龄幼虫头部圆形,2~4龄头部三角形,有头角,5龄头部呈弧形,无头角,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方倾斜的淡黄斜纹,腹部背面观呈倒“八”形,尾部具一青色尾角,气门椭圆形,灰白色。蛹长45~50毫米,纺锤形,红褐色,口器突出呈钩状,臀刺三角形,末端不分叉。
中国淮河以南(31°N以南)大多年生2代,以北年生1代。均以末龄幼虫在豆田或豆田周围深约9~12厘米土层内越冬。1代区越冬幼虫6月上、中旬移到土表做土室化蛹,6月下旬始见越冬代成虫,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产卵盛期山东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卵经4~8天孵化。幼虫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至老熟入土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昼伏豆田附近刺槐、谷子、玉米、高粱等植株及其他隐蔽处,傍晚开始到豆田活动,飞翔力强。卵多产在豆株上部叶片背面,单粒散产。每雌平均产卵350粒左右。幼虫有背光性,白天多在叶背或枝茎上,夜间取食最烈,阴天可整日食害。1~2龄幼虫食量小,不迁移;4龄后有转移为害习性;5龄食量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可在翻耕豆茬地时随犁拾虫;成虫盛发期捕捉成虫;幼虫3龄前喷施灭幼脲、马拉硫磷、敌敌畏、杀螟硫磷等;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落叶松毛虫黑卵蜂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