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昆虫中胸和后胸的统称。由高度骨化的背板、侧板及腹板组成,节间及骨板间紧密相接,形成足、翅的特殊运动机械。背板 图1 翅胸背板构造模式 图2 东亚飞蝗翅胸侧板 属后生分节,前节套后节
有翅昆虫中胸和后胸的统称。由高度骨化的背板、侧板及腹板组成,节间及骨板间紧密相接,形成足、翅的特殊运动机械。
图1 翅胸背板构造模式
图2 东亚飞蝗翅胸侧板
属后生分节,前节套后节,主要特点是后胸或第一腹节的前脊沟(即初生节的节间褶处)的后面发生一极窄的膜质带,沟前的端背片向前扩展与前一节背板后缘紧密相接而与原属节的背板分离,并入的部分包括端背片及前脊沟后面的部分骨片,称后背片(图1、图2)。背板是翅运动的主要杠杆,背纵肌及背腹肌交替收缩,背板拱起、拉平,使翅上下拍动。背板因有几条后生沟而得到加强,成为背纵肌的抗拮机械。前脊沟位于背板的最前方,即初生分节的节间褶,悬骨即由此发展而成,背纵肌跨节着生在前后悬骨之间。前盾沟位于前脊沟的后面,它与前脊沟间的骨片为前盾片,其发达程度及形状变化较大,在翅目、直翅目、鳞翅目、鞘翅目昆虫中最为发达。背板的后部常有一个倒“V”形的盾间沟,它与前盾沟间之骨片为盾片,沟后部分为小盾片。翅胸节背板的侧缘各有前、后两个突起与翅连接,分别为前背翅突和后背翅突,各与翅基部第一腋片及第三、四腋片相支接(图1)。
侧板是体节两侧背、腹板间的骨板,为有翅昆虫所特有(图2)。上下分别支持着翅和足。起源于足基节背面的两块和腹面的一块骨片。背面的两块略呈弧形,上面的是主侧片(anapleurite),下面的是基侧片(coxopleurite),腹面的小骨片与腹板合并成腹侧片(sternopleurite)。原尾目、缨尾目昆虫及翅目幼虫基节背面尚保持着两块弧形骨片。较低等有翅昆虫基侧片仍保留为一游离小骨片,称基外片,其一端支接于基节,形成基节前面的支点。高等有翅昆虫背面的两骨片合并扩大到整个侧面,形成侧板。侧板有一条深的侧沟将侧板分为前面的前侧片和后面的后侧片。侧沟内部形成强大内脊,下端形成顶接足基节的侧基突,为基节的运动支点;上端形成侧翅突顶在翅的第二腋片下方,成为翅运动的支点。侧翅突的前后,在前、后侧片上方的膜中,各有分离的小骨片;前上侧片和后上侧片统称上侧片。连于上侧片的肌肉控制翅的转动或倾折。此外,前侧片与前盾片侧端连接形成翅前桥,后侧片与后背片侧端形成翅后桥;侧板在足基节臼的前、后与腹板并接,分别形成基前桥和基后桥。这些构造均与加强胸节和形成翅与足的运动机械有关。
亦属后生分节,但为后节套前节,适与背板相反。后生节的节间膜将腹板划分为膜前的间腹片和膜后的主腹片。间腹片包括前脊沟以前的端腹片和沟后至膜质带之间较小的狭骨片,前移至前一节成为该节腹板后面的一个部分。间腹片较小,前内脊常退化 成为一刺状突起,通常称内刺突,因此,间腹片又称 具刺腹片。中胸间腹片常与主腹片合并,后胸间腹片受到抑制或是形成第一腹节的端腹片。主腹片上有一条横沟,称腹脊沟,将主腹片划分为前面的基腹片和后面的小腹片。腹脊沟内陷成腹内脊,两侧突起形成腹内突。腹内突常为叉状,故又称叉突(见图2)。基腹片的前面还有一条后生沟,称前腹沟,沟前的狭片称前腹片。翅胸节的腹纵肌大部移至叉突上,小部分着生在内刺突上。在基腹片的两侧与前侧片之间常具有侧腹片(pleurosternite)(图3)。
图3 东亚飞蝗翅胸腹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