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古代的淤灌

中国古代引多沙水流,既利用水分浸润又利用淤泥肥田的浑水灌溉。明代已叫“淤灌。”古代多和放淤肥田(见中国古代放淤肥田)分不开,也有山区引雨洪和平原引浑水两类。古代北方黄、海等流域的灌溉绝大多数是淤灌,最早的有引漳十二渠和郑国渠等。西汉民间称郑白渠“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明确地提出“且溉且粪”的淤灌概念。元代称引泾灌区“地”,指出非浑水灌溉,土壤就会恶化。

中国古代引多沙水流,既利用水分浸润又利用淤泥肥田的浑水灌溉。明代已叫“淤灌。”古代多和放淤肥田(见中国古代放淤肥田)分不开,也有山区引雨洪和平原引浑水两类。古代北方黄、海等流域的灌溉绝大多数是淤灌,最早的有引漳十二渠和郑国渠等。西汉民间称郑白渠“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明确地提出“且溉且粪”的淤灌概念。元代称引泾灌区“地”,指出非浑水灌溉,土壤就会恶化。但渠道清淤工作量很大。明清时永定河上,保安(治今涿鹿县东北)、怀来各州县,下至北京西郊石景山附近曾修过一些淤灌工程。光绪七年(1881年)修城子村渠,灌区长20余里,宽10里左右,建坝、闸、涵洞、渡槽多处,淤灌二三万亩。民国时永定河上游干支流上也修过一些工程。山西省引山洪淤灌,可以远溯西晋,北宋已很发达。清代末期(19世纪后期)山西尚以降雨“骤涨之浊潦”为主要灌溉水源之一,有明确记载的有24个县,其中12个县统计淤灌田在6000顷以上。渠道多半是唐宋以来旧渠。一条山谷的洪水往往层层分引,或平时引清水,雨时引洪水。建筑物有堰、渠、引水口、护田堰等。淤灌田块大至百亩,小至10亩。汾河、涑水等引水灌溉也常用淤灌。20世纪60年代估计陕、山、内蒙等地引河流及谷水淤灌面积已达800万亩左右。陕西引山洪淤灌相传先秦已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