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茶叶研究机构

1951年首先在云南省的勐海县、四川省的灌县、福建省的福安县等地,在原有茶厂、示范茶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茶叶试验场或茶叶改良场;以后相继在浙江省的余杭县、贵州省的湄潭县、安徽省的祁门县、河南省的信阳县、江苏省的宜兴县、湖南省长沙市的高桥等地改建和建立了茶叶研究机构。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杭州成立,标志着中国茶叶研究工作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进行茶叶科学研究试验、实验的场所。

早在1907年(清光绪34年),在南京紫金山霹雷涧设立了江南植茶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茶叶试验和生产的茶业机构。1915年农商部在安徽省祁门县的平里设立了安徽模范种茶场。20世纪30年代又在湖南省长沙市的高桥(1932)、福建省崇安县(1935)、福安县(1935)、江西省修水县(1933)、浙江省的嵊县的三界(1935)、贵州省湄潭县(1939)、云南省昆明市的宜良县(1940)、凤庆县的顺宁(1940)、湖北省蒲圻县的羊楼洞(1935)等地建立多处茶叶改良机构(包括改良场、示范场、茶厂),但多数还是以生产示范推广为主。1941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在浙江省衢县成立东南茶叶改良总场,1942年迁往福建省崇安县改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这时才有了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全国性的专业研究机构。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战乱,未能系统地开展研究,甚至于机构也经常变动,成果不多。其中成绩较好的有: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对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改进;云南省顺宁茶厂采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创制了滇红;贵州湄潭实验茶场最早进行了全国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征集工作,并在贵州婺川发现了乔木“大茶树”;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在浙、闽、赣、皖四省开展了茶树更新运动,对武夷岩茶土壤和红茶制造过程化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研究工作获得了迅速发展。1951年首先在云南省的勐海县、四川省的灌县、福建省的福安县等地,在原有茶厂、示范茶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茶叶试验场或茶叶改良场;以后相继在浙江省的余杭县、贵州省的湄潭县、安徽省的祁门县、河南省的信阳县、江苏省的宜兴县、湖南省长沙市的高桥等地改建和建立了茶叶研究机构。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杭州成立,标志着中国茶叶研究工作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1960年春,在杭州召开了首次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提出了“高产、优质、机械化”为茶叶科学研究的重点。1962年根据国家长远规划,制订了全国茶叶科学研究十年发展规划,规定了改造老茶园、有计划地建立新茶园、扩大茶园面积、提高茶叶品质和劳动生产率为科研重点任务。围绕重点科研任务,在全国14个重点产茶省(区)成立了省或地区的茶叶研究所(站)(见附表),有生产暨试验茶园1.2万亩左右。但自1966年后,许多茶叶科研机构被撤销或合并,茶叶科研工作几乎完全停顿。1978年后,茶叶科研事业才有了新的发展,各省茶叶研究所(站),先后改建为省农业科学院管辖的茶叶研究所。1978年10月又建立了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至此,中国的茶叶研究机构比较齐全。据1985年统计,全国从事茶叶科技的研究人员,已有520余人,其中取得高级技术职称的30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60多人。受到国家中央各部和省级奖励和表彰的茶叶科技成果有102项。科技刊物方面,有中国茶叶学会编辑的《茶叶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辑的《中国茶叶》、《国外农学——茶叶》,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编辑的《中国茶叶加工》等面向全国的定期刊物;此外,各产茶省也都与地方茶叶学会合办省级茶叶科技刊物。

中国茶叶研究机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