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植物光周期

花的影响,植物可分为: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日照中性植物(成花与日照无关)。大多数木本植物属日照中性植物,但长日照对桦树、欧石南等,短日照对黑醋栗、木槿等能促进开花。感受部位和光敏素哈姆纳(K.C.Hamner)和邦纳(J.Bonner)将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的苍耳,用短日照处理一个叶片,就可以诱导出肉眼可见的花原基。证明光周期的感受部位是叶片。

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相对长度的反应。20世纪20年代美国加纳尔(W.W.Garner)和阿拉尔特(H.A.Allard)在华盛顿附近发现烟草的一个新变种,在夏季生长旺盛,高3~5米,但不开花结实;而冬季温室中的植株高度不到1米,就能成花。实验证明,温度、营养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对成花日期,并无显著影响,但是,将植株移置暗室,使日照缩短若干小时,烟草很快就能成花。这就发现了光周期现象。根据日照长度对成花的影响,植物可分为: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日照中性植物(成花与日照无关)。大多数木本植物属日照中性植物,但长日照对桦树、欧石南等,短日照对黑醋栗、木槿等能促进开花。

感受部位和光敏素

哈姆纳(K.C.Hamner)和邦纳(J.Bonner)将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的苍耳,用短日照处理一个叶片,就可以诱导出肉眼可见的花原基。证明光周期的感受部位是叶片。实验证明,短日照植物成花需要足够长的暗期,所以是“长夜”植物;而长日照植物成花需要足够短的暗期,也就是“短夜”植物。临界日长是指植物生长在不能导致开花的日照长度,如短日植物苍耳临界日长为13小时,在人工光周期处理时,只要暗期超过9小时就能成花,如果在暗期中间,用足够强的闪光间断,暗期作用就被消除。消除暗期作用最有效的是红光(660nm)。如果在红光之后,再照一次远红光(730nm),红光的作用就抵消。在光周期中,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物质是光敏素(光敏色素)。光敏素是一种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分子量约120000,含有一个开链的四个吡咯环的发色团。光敏素有PP两种存在形态,主要存在于细胞原生质的外膜中,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互相转化。

植物光周期

生理上活跃的是P,所以在红光照后,P可能与另一物质形成复合物而引发生理反应。P需要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P/P的比值决定光周期反应。比值降到一定数值时,短日照植物的成花反应受促进,而长日照植物的成花反应受抑制。在光照结束进入暗期后P逐渐分解,不同植物有不同的半衰期,在P/P值逐渐降低到临界水平以下,促进短日照植物的成花反应。如在暗期中间用一定强度和时间的红光予以中断,P/P值迅即上升,暗期的作用被消除。远红光则可降低P/P值,而抵消红光的作用。

光周期对树木休眠的影响

光周期不但可以控制某些植物的成花过程,还能影响植物的其他生长发育现象。30年代的研究证明,对美国东部一些森林树种的幼苗,9小时的短日照就足以引起休眠并增加抗寒性。按光周期对休眠的影响将木本植物分为以下类别:大多数树种属A类和B类,在研究过的60多个树种中,绝大多数是短日照诱导芽休眠。对光周期无反应的有七叶树、卫矛、胶皮糖香树、毛泡桐、紫丁香、红栎、和李属等树种

植物光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