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野生动物种内关系

同种野生动物在食物、配偶、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在一定空间内,动物数量愈多,种内竞争愈剧。从个体角度着眼,种内竞争是有害的。但从种群整体来看,则保存了较强个体,淘汰了较弱个体,既利于种的进化,又可防止种群密度过剩。同时,种内竞争还有利于动物种的分化和扩散,使种群得以延续发展。种内竞争表现在寄生、捕食、隔离和占区竞争等方面,其中最突出最普遍存在的是后者。

同种野生动物在食物、配偶、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在一定空间内,动物数量愈多,种内竞争愈剧。从个体角度着眼,种内竞争是有害的。但从种群整体来看,则保存了较强个体,淘汰了较弱个体,既利于种的进化,又可防止种群密度过剩。同时,种内竞争还有利于动物种的分化和扩散,使种群得以延续发展。

种内竞争表现在寄生、捕食、隔离和占区竞争等方面,其中最突出最普遍存在的是后者。同种动物中的个体、家族或族群之间,通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各自占领的一定区域之中,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繁殖,此区域称之为巢区或家区。如果这块地方受到“领主”的积极防护,在此范围内不准其他同种个体侵入,该范围则称之为“领域”。领域是比巢区小的一块范围。一般情况下,巢区可以允许重叠,特别是在异性个体之间,但领域不存在重叠现象。这种占有一定区域行为的特点,在高等脊椎动物和某些节肢动物中表现最为明显。鸟类具有复杂而完善的繁殖占区行为,当其营巢、交配、产卵、孵化育雏、抚育后代时,以鸣叫作为占区标记。兽类通过尿、粪及有臭味的皮腺分泌物作为占区标记。其他同种个体或家族、族群的侵入,必然遭到已占区者的攻击、驱赶。此种特性谓之动物的占区性。动物占区的大小,主要由动物的食性和取食方式,动物个体、家族、族群的大小,以及当地食物的丰富度、当地同种动物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鸟类是密度愈大,巢区愈小。大型猛禽中的鹰、、鹫、猫头鹰等的巢区最大,能达几平方公里。而集成千百只大群繁殖的海鸟、企鹅、海鸥等的巢区最小,巢间距离小到鸟坐在窝内孵卵时几乎能碰到邻鸟。一般而论,食物丰富、栖居条件好则占区小,反之则大;先到达繁殖地点的个体比迟到的占区面积大;老鸟的巢区比刚刚开始繁殖的年青个体所占的巢区大。领域性不仅能防止种群过密,而且当繁殖个体死亡过大时,能使种群得以迅速恢复,因为经常贮有一批未能找到地盘而不参加繁殖的个体,能随时填补空出的领域。

研究动物占区竞争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掌握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了解动物数量变动的原因,预测某一地区某种动物的最大容纳量,保护及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