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杉科,杉木属。中国特产,栽培历史约1000多年。形态和用途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2.5~3米。树冠圆锥形,主干端直。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近轮生,小枝对生。叶扁平,条状披针形,螺旋状排列,长2~6厘米,宽3~5毫米,下面淡绿色,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气孔带,有细锯齿,先端锐尖,基部下延,无叶柄。
学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杉科,杉木属。中国特产,栽培历史约1000多年。
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2.5~3米。树冠圆锥形,主干端直。树皮灰褐色,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近轮生,小枝对生。叶扁平,条状披针形,螺旋状排列,长2~6厘米,宽3~5毫米,下面淡绿色,两侧各有一条白色气孔带,有细锯齿,先端锐尖,基部下延,无叶柄。雌雄同株;雄球花多数簇生枝顶,雄蕊多数;雌球花1~3生于枝顶;苞鳞多数,扁平,有锯齿;珠鳞形小,生于苞鳞腋部,每珠鳞腹面的基部着生3枚胚珠。球果卵状球形,长2.5~5厘米,棕黄色;种鳞不发育;苞鳞三角状卵形,扁平革质,有细锯齿,先端刺尖,每苞鳞具3粒种子。种子扁平,长圆形,长7~8毫米,深褐色,有光泽。花期4月,球果10月成熟。栽培变种有:①灰叶杉木〔C.lanceolata(Lamb.)Hook.cv.‘Glauca’〕:又称灰枝杉。叶灰绿色或蓝绿色,两面密被白粉,常散生于杉林中。②软叶杉木〔C.lanceolata(Lamb.)Hook.cv.‘Mollifolia’又称柔叶杉木。叶质地薄,柔软,先端不尖。产中国云南及湖南,生于杉木林中。南京有栽培。材质较优。
杉木
杉木的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早晚材界限不明显,强度相差小,不翘不裂,木材容重0.39,每厘米年轮平均3.0个,晚材率22.0%,干缩系数0.386,顺纹抗压极限强度358公斤/平方厘米,静曲极限强度661公斤/平方厘米,端面强度285公斤/平方厘米。木材材质轻韧,强度适中,质量系数高。木材气味芳香,材中含有“杉脑”,能抗虫耐腐。杉木是中国最普遍而重要的商品材,广泛用于建筑、桥梁、船舶、电杆、家具、器具等方面。树皮可盖屋顶,单宁量达10%。侧枝可制木桶及桶柄。根、皮、果、叶均可药用,有祛风燥湿收敛止血之效。
与杉木相近的种有台湾杉木〔C.konishii Hay.〕:该树种高达50米,胸径2.5米。叶长1.5~2厘米,宽1.5~2.5毫米,球果长2~2.5厘米。产中国台湾北部海拔1300~2000米山地,常混生于台湾扁柏、红桧林中,亦与阔叶树混生或组成小片纯林。
(朱政德)
东自福建、浙江沿海山地及台湾山区,西至云南东部、四川盆地西缘及安宁河流域,南自广东中部和广西中、南部,北至秦岭南麓、桐柏山、大别山区,约相当于东经102°~122°和北纬22°~34°之间。在这范围内,有大面积的杉木人工纯林,也有与马尾松、毛竹及其他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60年代以来栽培区扩大,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南至海南岛的尖峰岭,北至山东半岛的昆嵛山,远超出其原有分布范围,成为杉木新产区。垂直分布的幅度随纬度的地势而有变化,中心产区杉木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上限可达1400~1500米(闽北、赣南、湘南),在西南部及西部山区分布较高,如四川峨嵋山达1800米,云南东部的会泽达3000米。东部较低,福建武夷山1400~1500米,安徽大别山1000~1200米。在峰峦起伏的群山地区,垂直分布上限大于孤山地区。
杉木为湿润亚热带树种,适应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5~23℃,1月平均温度1~12℃,极端最低温度-17℃,年降水量800~2000毫米。中心产区范围与1月份平均温度6~10℃的等值线,年降水量1300~2000毫米的范围大体一致。旱季(月降水量少于蒸发量),不超过3个月,各月相对湿度80%以上,风小雾多,10℃以上生长期260~300天。在这些综合条件下,杉木生长快、干形好、产量高。南部边缘产区,长夏高温,霜雪很少,雨量虽大,但比较集中,分配不匀,杉木表现早熟。北部边缘产区,冬季低温霜冻,雨量不足,温度过低,风力较大,杉木生势较弱,干形差,产量低,只有在山麓、山洼、背风湿润地方生长较好。分布区内的高海拔山区温度稍低,但降水较多,湿度较大,杉木也能正常生长。杉木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分布区范围内的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红黄壤等。从土壤性质与杉木生长的关系来说,在酸性和中性基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表土层占3.5~8%)、酸性反应(pH4.5~6.5)、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杉木生长良好;土层薄,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少,透水性和通气性不良的土壤,杉木生长差。地形引起气候和土壤的变化,从而影响杉木的生长和分布。山下部、山冲、洼地、阴坡等地,由于日照短,温差小,湿度大,风力弱,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是杉木速生丰产的环境。山顶、山脊、阳坡部位,由于日照长,风力强,温差大,土壤侵蚀严重,干燥瘠薄,杉木生长较差。杉木是中性树种。幼树稍能耐荫,长大则要求充足光照。杉木主干发达,圆满通直,顶端优势明显,极少分叉和弯曲。杉木每年3~4月抽枝发叶,至11~12月结束生长。主梢生长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在9~10月;第一次的生长量最大,占全年的52~60%。直径生长开始较早,结束较迟,也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在5~6月与高生长同时到来,第二次在9月前后。下半年的生长量大于上半年,约为全年的60~70%。杉木的萌芽力很强,采伐后,伐根处萌出大量新条,形成萌芽林。杉木是浅根性树种,没有明显的主根,侧须根发达,再生力强,但穿透力弱。
杉木生产率高。中心产区20年生一般林分年平均生长量每公顷可达9~11立方米,而丰产林每公顷年平均生长量可达15~30立方米。福建南平、建瓯等地30年生林分每公顷蓄积量可高达1000立方米以上。杉木萌芽林早期生长量大于由实生和扦插起源的同龄林木,但10年以后长势衰退,高生长和直径生长都不如插条林和实生林。
(俞新妥)
①种源选择:杉木产区中带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向南带和北带引种具有明显的潜力。但在向北带引种时,存在抗寒件差的问题。另外,非中心产区结合种源选择,以优良种源中选择优良个体,经后代测定后,建立种子园,效果更好。②优良个体选择—后代测定—建立种子园:在杉木产区内充分利用不同层次上的遗传差异,选择优良个体,经后代测定后,建立无性系(或实生种子园)是杉木良种选育的基本途径。杉木人工林选优主要采用五株优势木对比法。以预选木为中心,在同等立地条件的10~15米半径范围内选出仅次于预选木的五株对比木。然后按优树标准逐项比较,决定取舍。基本标准是树高要超过对比木平均高度10%,直径超过30%,即材积超过50%才可中选。此外,优树要通直、圆满,分枝细,冠幅小、无病虫害。第二代选择主要在遗传测定林中进行。形质指标与第一代相同。生长量方面要求树高大于试验林平均值的15%,直径大25%。并且只在最优家系(或种源)中选最优个体。以降低种子园中近亲交配的程度。后代测定一般采用常规测定。测定林栽植密度在中心产区为2×2米或2.5×2.5米。非中心产区可以采用2×1.5米。第一代子代林用当地优良林分种子作对照,第二代子代采用亲本自由授粉种子作遗传对照。种子园园址应选择在肥力中等、向阳、坡度较平缓的山地,栽植密度在南带和北带以4×4米为宜,中带以5×5或5×6米为宜。种子园无性系的组成应不低于15个,并注意花期的同步性。第二代种子园无性系配置时,应避免亲缘关系较近的无性系配置在一起,降低自交衰退的影响。③无性系选育:将优良家系中的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和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方法,筛选出增产潜力较大的无性系,直接用于造林。这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效果的一种方法。但长期无性系会导致遗传基础变窄和适应性下降,应和有性方法交替使用。④杂交育种:利用种内杂种优势,改进杉木的抗寒、抗旱、抗病性是当前杂交育种的重要方向。杉木杂交除产地间(或个体间)存在花期不遇的问题,一般较容易成功。有低温冷藏条件(0℃左右),隔年采收贮藏花粉可克服这一困难。(见、)。
(施季森)
①采种:球果成熟期的时间一般在寒露、立冬之间。球果采回后,立即摊晒脱粒,及时进行收集,除杂提纯、去瘪,适当晒干,准备贮藏。当年使用的种子,用容器装好,放在通风干燥处。如隔年使用应密封贮藏。贮藏时期种子含水量应保持5~8%左右,温度保持在0~5℃间为宜。球果出粒率为3~5%。种子净度85~95%,千粒重为5.9~9.7克,每公斤种子约12~15万粒,实验室发芽率30~40%。②育苗:杉木苗期有一定的喜阴性,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并易患猝倒病(见苗木猝倒病)。育苗技术措施应从有利抗病、抗旱、培育壮苗出发。其主要技术环节包括选好圃地、精耕细作、高床、早春播种、细致管理和注意防病、防涝、防旱。1年生杉木苗按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四个时期。出苗期,从播种、幼芽出土(约20~30天)到真叶出现(40~45天)。发芽前要保持床面湿润,发芽后要及时揭草、防鸟、防旱、保湿、防低温,使出苗整齐。生长初期(扎根期),从出现真叶到迅速生长为止(4~5月间,约60天),幼苗生长迅速形成根系(主根长达8~12厘米),真叶成束抽长(多弯向光源),苗高达4~8厘米。此时期苗木幼嫩,又逢雨季,易发猝倒病。要注意防旱、防涝、抗病、保苗,促使苗木扎好根系。生长盛期(速生期),6~9月,共约120天,苗木高生长达到高峰(占全年生长量的60%以上),地下部分形成完整根系,主根长15~20厘米以上,苗高20~30厘米以上,出现侧枝和分化现象。为适应苗木高速生长,要适时适量追肥、灌溉、松土、间苗、定苗,并继续防旱、防涝、防病。生长后期在10月以后,苗木生长渐停,形成顶芽,根系仍继续发展。要防止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停止施肥、灌溉。壮苗标准是:茎直而粗,顶芽饱满(菊花头),针叶紫红色或灰绿色,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侧须根较多;粗高比例1∶8,地上地下部分比例正常,未受病虫害及机械损伤。具体粗高指标应因地制宜。南亚热带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及部分山区,1年生壮苗要求:高50~60厘米,根径粗0.7~0.8厘米,每公顷产30~45万株;中心产区1年生苗高25~30厘米,根径粗0.4~0.5厘米,每公顷产60~90万株。③造林:细致整地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基础。在山区,传统的杉木造林一般要经过劈山、炼山、挖山三个工序。所谓劈山就是在8~10月把造林地的灌木、杂草由下而上砍倒晒干。炼山就是用火烧除砍倒的枝桠、杂草。这种方法能够大量增加速效性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驱除有害动物,减少病虫害,改善林地卫生状况,但烧去了大量有机质,表层肥土易被雨水淋溶流失。因此,应尽量将炼山改为带状清理的办法。挖山就是指翻土整地。整地方式有全垦、带垦、块垦及撩壕等种,视地形及坡度不同而异。确定杉木造林密度,必须从杉木生长特性、立地条件和经济效果等方面全面考虑。立地条件好的稍稀,差的稍密,“肥山稀,瘦山密,缓坡稀,陡山密”(南平)。交通不便、劳力充足、需要小径材的地方,造林密度适当大些,每公顷3600~4500株,否则宜稀。要求早成材的(15~20年)宜稀,每公顷1500~3600株,成材年限长的,可稍密些,通过间伐来提高单产,培育大径材。有林农间作或早期杉桐混交的宜稀,不间作的可稍密些。造林方法主要有实生苗造林、插条造林、分蘖造林等。实生苗造林的造林季节以春季为主。一般采用穴植,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舒展,适当深栽,抑制根颈萌蘖。插条造林中的插穗有“火苗”、“水苗”之分。“火苗”来自炼山后的采伐迹地,土壤肥力高,萌芽从根际出发,粗壮有力。“水苗”是未经炼山的伐根萌条,一般不用。插穗年龄以满1年或少带2年生部分为好。截取插条要刀快,斜劈,切口方向与苗梢方向相反,便于插植时切口朝上,苗梢向下,条长30~50厘米。最好随采随插。插条时间宜在初春形成层开始活动时进行,迟了树液流动旺盛,容易脱皮,过早气温低易致腐烂。一般以立春至惊蛰之间为宜,南部早些(大小寒前后)北部迟些(春分至清明)。插条应在阴雨天或雨后阴天进行,入土深度约为穗长的1/2~1/3。插时切口朝上坡,穗梢朝下坡,注意不要伤裂皮部。④抚育管理:5、6月和9、10月是杉木生长的高峰期,而杂草种子多在秋季成熟,在生长高峰和杂草种子成熟前进行中耕效果好。头二年每年2、3次,分别在3~4月、5~6月、8~9月间进行。第三年后每年2次,在4~6月、7~9月进行。杉木根际有大量潜伏芽,当栽植过浅,根际裸露,顶芽受伤或茎干偏斜时,引起内部生理变化,破坏顶芽优势,往往萌发很多萌条,严重影响杉木生长,应及时砍除。为了防止潜伏芽萌动成长,要用厚土培苗,抑制芽的萌动,并改善树根附近水肥条件。在栽杉后的头几年,可进行林农间作。豆类作物较耐旱、耐贫瘠,根能固氮,茎叶容易腐烂分解,改土效果显著。玉米、高粱等秆高叶稀,对幼树有庇荫作用,但耗水肥多,一般只在造林当年间作。薯类作物能耐旱,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多间种在平地缓坡幼林。旱禾、小米、荞麦等也是杉木产区常用间种的作物。此外,还有绿肥、油桐及药用植物等,都可以和杉木间作。间作年限一般为2~3年,至幼林即将郁闭为止。当林分郁闭后2~3年左右,林木分化逐渐明显,出现被压木和强烈的自然整枝(达树高的1/3~1/2),郁闭度为0.8~0.9,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林下阳性杂草大量死亡,即可开始抚育间伐。根据各地实践,山区杉木每公顷栽3000株以上的,一般在7~9年进行一次间伐。低山、丘陵、平原的杉木生长快,轮伐期早,第一次间伐一般在5~7年。间伐后保留0.6~0.7的郁闭度。据各地经验,第一次间伐强度应为35~50%(按株数计),间伐的重复期(即间隔期)一般为4~6年,立地条件好,造林密度每公顷3000株以下的,可只进行一次间伐,留下主伐株数。杉木多是同龄纯林,应采用下层抚育。主伐年龄一般在18~40年,多数在25~30年。主伐方式多采取小面积皆伐,伐区一般不超过3公顷,部分天然散生林和混交林可采取择伐方式。除造林外,杉木采伐后也可采用萌芽更新。萌芽更新的,采伐最好在休眠期进行。
主要病虫害有杉木苗猝倒病、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杉木黄化病、杉棕天牛、双条杉天牛、杉梢小卷蛾、黑翅大白蚁、黄翅大白蚁等。
(俞新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