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森林更新

森林采伐后,通过天然或人工方法,使新一代森林重新形成的过程。森林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利用森林的可更新特性,使森林在采伐后及时更新,是巩固和发展现有森林,保证森林永续利用,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维持森林环境免受破坏的重要基础工作。森林更新通常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两类,或按森林的起源分为有性更新和无性更新,还可按更新发生在主伐之前或之后,分为伐前更新和伐后更新。

森林采伐后,通过天然或人工方法,使新一代森林重新形成的过程。森林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利用森林的可更新特性,使森林在采伐后及时更新,是巩固和发展现有森林,保证森林永续利用,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维持森林环境免受破坏的重要基础工作。森林更新通常分为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两类,或按森林的起源分为有性更新和无性更新,还可按更新发生在主伐之前或之后,分为伐前更新和伐后更新。

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

天然更新是通过天然下种或伐根萌芽、根系萌蘖、地下茎萌芽(如竹林)等形成新林的过程。利用天然下种是天然更新中最常见的方法。皆伐的办法就是利用迹地上保留少量母树或依靠邻近未伐林带散播种子,通常阳性树种(如落叶松、马尾松、油松等)结实丰富,种子飞散远,幼苗生长较快,并能抗日灼、霜冻等灾害,在皆伐迹地上可实现天然更新。渐伐和择伐的办法是利用迹地上留有较多的林木,靠林冠下种更新,适合于耐荫树种(如云杉、冷杉等幼苗、幼树需要适度庇荫)。天然更新具有能充分利用自然力、节省劳力和资金等优点,但由于受自然力的限制,如方法不当,常不能迅速获得满意的幼林。为了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效果,通常也在迹地上采取某些人工辅助措施(见人工促进更新)。人工更新系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重新形成幼林的过程。即在原有森林的迹地上,用植苗、播种、插条或分根等方式恢复成林(见播种造林分殖造林)。在雨量充沛、人力不足的地区,如中国的长江上游、西南高山、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区,可用飞机播种更新(见飞机播种造林)。人工更新是中国森林更新的主要方法,是及时更新采伐迹地的重要手段。一般具有更新时间短、成林快、质量高的优点,但投资比天然更新为高。

有性更新和无性更新

有性更新是利用林木的种子进行森林更新,又称种子更新。天然更新中飞子成林(天然下种)或人工更新中的播种和植苗造林,均系种子更新。由种子发生的森林称为实生林。无性更新是利用林木营养等器官的再生能力恢复幼林,如天然更新中的萌芽更新和根蘖更新(见萌芽更新),人工更新中的插条、压条、分根等,均系无性更新。无性繁殖形成的森林称为无性繁殖林。同实生林相比,无性繁殖林一般是主干较低,根系发育较差,寿命较短,材质较差,易发生心腐。但幼年生长较快,能提前利用。多采用无性更新的办法。

伐前更新和伐后更新

伐前更新指森林采伐前在林冠下进行的更新。由伐前更新所长起的幼树称为前更幼树。耐荫树种、中性树种如云杉、冷杉、红松等,一般伐前更新较好。在一定条件下,如干旱地区、郁闭度不大的林分内,阳性树种如落叶松也可获得较好的伐前更新。森林采伐时保护好前更幼树可以缩短森林的恢复过程。伐后更新指森林皆伐后在迹地上进行的森林更新。由伐后更新长起的幼树称为后更幼树。阳性树种如山杨、桦木、松树等,一般伐后更新成效较好。在一定条件下,耐荫树种也可进行伐后更新。

中国森林更新的方针是,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主要采用有性更新中的植苗更新,部分树种采用无性繁殖,如杉木,有些地方采用插条更新。各种形式的渐伐都要求做到伐前更新。皆伐除要求尽量保护好前更幼树外,主要以伐后更新为主。不论迹地采用何种更新方法,都要求森林采伐后当年或次年更新,其面积与采伐面积相等。人工更新的苗木3年以后保存率要达85%以上。天然更新不好的迹地,要用人工促进更新,或改用人工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实行山林封禁,严禁人、畜入山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