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人工促进更新

为了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在林冠下或迹地上采取的人工辅助措施。人工促进更新的方法主要有保留母树、保存前更幼苗幼树、整地及补播补植。保留母树主要用于皆伐作业。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使迹地上有充足数量的目的树种的种子,而且分布均匀。当伐区土壤中贮存的种子、伐倒木摔落的种子以及林墙的侧方下种都不能保证种子数量充足和分布均匀时,就需要在伐区上专门保留能起下种作用的母树。

为了获得良好的天然更新,在林冠下或迹地上采取的人工辅助措施。人工促进更新的方法主要有保留母树、保存前更幼苗幼树、整地及补播补植。

保留母树

主要用于皆伐作业。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使迹地上有充足数量的目的树种的种子,而且分布均匀。当伐区土壤中贮存的种子、伐倒木摔落的种子以及林墙的侧方下种都不能保证种子数量充足和分布均匀时,就需要在伐区上专门保留能起下种作用的母树。应该选抗风力强、生长健壮、具有丰富结实能力以及干形、冠形优良的林木留作母树。生长衰弱、枯梢、感染病虫害以及过熟的林木,易发生风倒、风折,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力弱的林木,均不宜留作母树。为提高母树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及增加结实量,可以在采伐前几年确定母树,并将其周围的林木加以适当稀疏。浅根性树种(如云杉、冷杉等)和易发生风倒的地区(如沼泽地、土层浅薄处)不宜保留母树。保留母树的数量取决于每株母树种子的产量、种子发芽率和能够长成健壮幼树的百分率、母树的下种距离等因素。下列公式可供参考:

人工促进更新

式中 N为每公顷应保留母树株数;9000为每公顷(1万m2)除去1/10可利用林墙下种的平方米数;πr2为一株母树可能下种的面积。

人工促进更新

式中 a为每公顷必须的幼苗幼树数量;b为每株母树的平均种子产量;p为在当地条件下种子场圃发芽率;m为发芽种子中能长成幼树的百分率。实际上求算种子产量、场圃发芽率和形成稳定幼树的百分率都有一定困难。在生产上,更多的是通过对留母树的实际效果调查来确定母树数量。中国大兴安岭林区对兴安落叶松林调查确定,树冠发育良好的母树每公顷留8~10株即可,如果树冠较小,则需20株。伐区上母树配置方式有单株和群状两种。在皆伐迹地上母树3~5株群状配置,抗风力强,可更好地完成母树作用。在山脊留母树带,不仅可增加下种距离,还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当迹地更新成功,幼树生长稳定(一般3~5年)后,应及时将母树伐去。在北方降雪较多地区,可在冬季采伐母树,以减少对幼树的损伤。

保存前更幼树

伐前更新的幼树由于伐后得到充足光照,生长量往往成倍提高,迹地上如有大量前更幼树,不仅节省更新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新林提前郁闭,有效地缩短森林培育年限,因此,保存前更幼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做好保护幼树工作,采伐作业中要做到:事先规划好采伐带与集材道;保留集材道两侧的三角树;伐木中控制树倒方向;拖拉机不下集材道;集材中要实行单根抽集等。

整地与补播补植

林地上一般覆盖着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或繁茂的草本和灌木,它们使种子不易直接接触土壤,难于生根发芽;幼苗也因杂草、灌木的剧烈竞争而生长孱弱甚至死亡。为了给种子生根发芽及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行整地工作是必要的。无论是林冠下或采伐迹地上的整地时间,都应在种子年落种前一段时间进行,以期获得最大的下种量。整地采用块状(1×1米或1×2米)或带状(0.5~1米宽)除去草皮和枯枝落叶层,翻松表土层(5~10厘米深)。整地面积一般占总面积的20~30%。火烧法整地通常只在采伐迹地上结合迹地清理(见采伐迹地清理)进行。烧后应将炭灰扒散与表土混合,以利于落种发芽。天然更新中,或在采取上述各种促进措施以后,仍然出现幼苗、幼树分布不匀或单位面积上株数仍达不到要求时,则可人工进行补播补植,其方法同播种造林植苗造林。有时,也可在保持一定密度的前提下就地挖取部分苗木,供补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