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多地遭洪涝灾害重创,如何科学进行农业抗灾减灾?

发布时间: 2023-08-10 10:54:12    字体大小:


7月各种自然灾害共致1601.8万人次受灾


据应急管理部消息,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14部门和单位,对2023年7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地质灾害和干旱灾害为主,风雹、地震、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601.8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47人,紧急转移安置70.3万人次;倒塌房屋4300间,严重损坏8400间,一般损坏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13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11.8亿元。从灾害损失看,7月份为今年以来灾害损失最重月份,受灾较重的省份有福建、重庆、北京、河北、内蒙古等。

1

8月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防台防汛抗灾救灾调度会。会议指出,台风“杜苏芮”给华东、黄淮、华北等地带来长时间降雨、累积雨量大,局部发生农田渍涝和作物倒伏,畜禽水产养殖受灾,设施大棚和农田受损。预计后期农业气象条件不容乐观,极端天气不确定性大,农业防灾减灾仍面临极大困难挑战。


8月4日中国三农发布在涿州灾区的报道,涿州西刘庄村是洪峰入侵以来侵袭的第一个村,该村夏玉米受灾严重。


23




8月3日,牡丹江2023年第一号洪水形成,黑龙江气象台连续发布15个暴雨红色预警。同样遭受暴雨侵袭,五常水稻怎么样了?

4

五常水稻种植面积占黑龙江全省的十分之一。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部,是中国知名的优质稻米产区。五常市五常镇工作人员称,截至4日17时,五常镇农田受灾面积达40963.5亩,其中水稻面积36549亩。目前,五常市的生活物资供应充足,救援工作以人员转移安置为主。房屋、道路及农作物受损情况正在统计当中。


5

当地村民闫维臣告诉记者,五常水稻正处于孕穗扬花期,最怕水淹,面临绝产。

7

农业生产活动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条件,当气象条件达到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要求时,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当气象条件不能达到要求时,就会对农作物生产产生负作用、甚至造成农作物减产欠收。


洪涝是什么?



洪涝指洪涝灾害,通常指由于暴雨等降水量大、过于集中或持续时间过长,农田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土壤水分饱和,使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或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导致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洪涝形成及其强度是天气气候、作物抗涝性、地形地貌、士壤结构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衣业洪涝灾害主要包括洪灾、涝灾和湿害,是中国农业生产中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


8

灾后减灾措施


水稻遭受洪涝灾害后,首先要抓紧时间抢排积水使水稻植株尽快露出水面,然后根据洪涝对稻株的危害程度判断植株是否能恢复生理机能。稻茎枯黄、严重倒伏,根已腐烂,不能恢复的地块要因地制宜进行改补种;没顶受淹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受淹),叶片全部变黄,但根系尚好,休眠仍能萌发的稻田,应考虑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如果排水后稻株心叶为绿色、有白根,要加强田间管理,尽可能恢复稻株生长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


9

水稻洪涝防灾减灾技术有哪些?


抢排稻田积水,先高后低

先排高田,争取让苗尖及早露出水面,缩短受淹时间,降低损害。排水露苗时,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控制水层,既要防止青枯死苗,又要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活力。如遇高温晴天,田问要保留一定的浅水层,以满足稻株蒸腾所需的水分使稻苗逐渐恢复生机,避免萎蔫枯苗。秧苗田可在太阳落山后再排水露田,第二天清晨再重新灌浅水,促进根系快速恢复活力;如遇阴雨天,可一次性排干水。在退水时,要随退水捞去漂浮物,可减少对稻苗的压伤和苗叶腐烂现象。同时,在退水刚露苗尖时,要及时清洗植株(苗),可用喷雾器喷水淋洗除去稻株上的泥浆,扶正倒伏植株,促使其及早进行光合作用恢复生长。


补施肥料,促进恢复

排除洪涝积水后,待稻株恢复生机,进行轻露田以增强士壤透气性和根系活力。叶尖恢复吐水功能后,再结合灌浅水补施肥料,促进水稻正常生长。以施速效氮肥(尿素)为主,并辅以磷钾肥。施肥量应根据稻株受害程度、稻田肥力和水稻所处生育期而定。处于分蘖期的稻田,每亩可追施尿素5千克、氯化钾5千克,以促进幼穗分化,壮秆大穗;处于孕穗期的稻田,在破口前3~5天,每亩补施尿素2.5千克,可保花、促稻株多发白根;在抽穗20% 时,喷洒赤霉素“920”可促进抽穗,防止包颈。抽穗后进行 1~2次根外喷施磷钾肥等叶面肥;灌浆期,叶面可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物质运转,有利于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后期要坚持浅水湿润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弥补前面洪涝造成的损失。


防治病虫害,科学用药

稻田受淹后,水稻易发生细菌性褐条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应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和水稻长势长相,选择合适的农药和剂量进行防治,要在洗净稻叶后用药。细菌性褐条病、白叶枯病,可用农用链霉素500~6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选用叶枯唑、消菌灵等封锁白叶枯病的发病中心;纹枯病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纹枯清等药剂防治。


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科学管理

受淹退水后,穗部己毁但根、茎仍存活的稻苗,及时割去地上已坏死部分,蓄养洪水再生稻。遭受洪涝危害后需要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的情况有:退洪后3天左右,观察到稻田里绝大部分叶片的叶尖在清晨不挂“露珠”,根系生长基本正常,但不能正常扬花结实,说明稻株地上部分严重受害,应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稻株茎叶青绿直立,但稻穗呈水渍状、黄褐色,并开始腐烂发臭,表明稻穗已闷死,也要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退洪后5天左右,如观察到全田稻株倒数第3、第4、第5节位腋芽有80%左右显著伸长,也表明茎端稻穗严重受损、生长中心转移,需要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


技术要点有: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的田块,须排水后1周左右割苗;割苗的留桩高度15~25厘米、保留倒4芽,割苗后田间保持浅水层;稻株淹水后,光合作用受阻、根系的吸收力弱、养分消耗较大,割苗当天或割苗后1~2天内追肥,亩施尿素10~15千克或水稻专用复混肥40千克,及时补充养分;割下的稻草均匀放置行间,也能给稻田增加有机肥;再生稻生长期间,极易受病虫危害,要及时防冶。采取以上浅水一湿润管理和加强病虫害防治,再生稻可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及时改补种,弥补灾害损失

可改种“早翻晚”,或选用生育期短的玉米、绿豆、甘薯、荞麦等秋杂粮品种或萝卜等蔬菜品种改种。改种“早翻晚”,即利用早稻品种感温性强的特性将其作为晚稻种植,实现迟播(裁)早熟。宜选用去年收的早稻种子,撒播或点播,播种后保持田间湿润,1叶1心时施“断奶肥”,建立浅水层,分蘖期采用浅水灌溉,中期分次晒田,后期间歇灌溉,以有效防止倒伏。施肥要前期重追肥、中期控制用肥、后期补粒肥,同时要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改种其他作物,要因地制宜,改种生育期尽量短的作物品种,尽量直播、早播,提高种植密度,适期成熟,不影响后茬作物。


我国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决定了农业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是常态

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防范以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为主的

自然灾害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

防灾、抗灾、救灾的专业科学指导

推荐以下两本图书

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10

扫码购书

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本书介绍了气象和农事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农业生产上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热害、洪涝、风害、寒害、雹灾等发生情况以及针对不同的灾害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减少农业生产中因气象灾害而带来的损失。该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生动的图片及通俗易懂的文字详细介绍了各种气象灾害、病虫害对玉米、水稻、小麦、甘蔗、橡胶、果树蔬菜等作物、畜牧业渔业的危害和相应的防灾减灾技术,供农业技术员、乡村干部、相关管理部门人员等参考使用。


粮食作物防灾减灾知识有问必答


11

扫码购书

粮食作物防灾减灾知识有问必答

粮食作物防灾减灾知识有问必答


本书介绍了粮食作物防灾减灾的全流程技术。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以科技特派员基层工作中了解到的农民需求为出发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本书共分突发疫情篇和常见灾害篇,内容涵盖了突发重大灾害可能对小麦和玉米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带来的影响、应对措施建议以及旱灾、洪涝灾、雹灾、冻灾、病虫灾害等各种常见生物灾害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以期为广大粮食作物种植者、科技工作者及政府主管部门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减灾即增产 减损即增收

众志成城抗灾害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三农发布、央视新闻、钱江晚报


责编:吴玥明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