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中等畜牧兽医专业教育

中等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担负培养既有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实际生产技能的中等畜牧兽医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对发展中国畜牧兽医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溯中等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在清末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分为甲种农校与乙种农校。这种职业教育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

中等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担负培养既有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实际生产技能的中等畜牧兽医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对发展中国畜牧兽医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追溯中等畜牧兽医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在清末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当时分为甲种农校与乙种农校。这种职业教育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

1949年前中国中等畜牧兽医教育事业很不发达,它完全附属于中等农业学校,而且所占比重小,毕业生人数更少。1948年全国220所省立农业职业学校中,设有畜牧科的仅有下列25所学校:江苏省淮阴农业职业学校、江苏省徐州农业职业学校、江苏省国立南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湖南省津市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四川省荣昌农业职业学校、浙江省立金华实验农业职业学校、江西永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贵州贵阳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广西省柳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广西上林县初级实用职业学校、陕西省大荔农业职业学校、甘肃省兰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甘肃省临洮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宁夏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绥远省归绥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辽西省兴城农业职业学校、吉林农业职业学校、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高职部、嫩江省农业学校、南京市立农业职业学校、上海七宝农业职业学校、山东省济南农业职业学校、辽东省熊岳农业职业学校、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西北农学院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畜牧科是建国后发展中等畜牧兽医教育的基础。

1949年对原有中等农业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革,中等农校由原来的169所,1954年调整到137所。确定今后的方针是:“大力整顿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学校数量,扩大了招生人数。1953年全国中等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在校学生为7042人,1956年达到15680人,增加一倍多。

1958年为了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中等农业学校再次进行教学改革,师生到农村、牧区下放劳动,以求达到改造思想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目的,但受“左”的思想影响,劳动时间过长,打乱了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发现问题以后,农业部于1959年3月立即发出《关于整顿、巩固、提高全日制中等农业学校的几点意见》,指出:有些学校工农业生产的安排偏多、偏大,教学和生产劳动时间安排不当,理论教学的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有些学校社会活动过多,以致学校的教师没有充分时间备课,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读书。另外由于受“贪大、求高”思想的影响,盲目将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中专学校改为专科或大学,造成师资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原有中专大量减少,造成高等与中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严重的比例失调。1952年至1953年畜牧兽医专业大专生与中专生的比例约为1∶2.9,而1962年畜牧兽医大专生为13840人,中专生只有10435人,比例下降到1∶0.75。1963年初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恢复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常秩序,中等专业畜牧兽医教育又走向正常的轨道。与此同时,全国许多中等畜牧兽医学校又实行了社来社去、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的办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兽医中等教育也受到严重摧残,有的学校被迫撤销停办,有的长期无法招生或只能办短期培训班。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遭受破坏的学校逐步得到恢复,并立即着手中等农业教育的恢复工作。

自1949年以来,中国畜牧兽医中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中国(除台湾省)设有畜牧兽医专业的中等农业学校有195所;畜牧兽医学校29所,其中9所农牧学校、1所畜牧水产学校、19所畜牧兽医学校及1所中兽医学校。全国畜牧兽医类的专业已由单一的畜牧兽医专业发展为畜牧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草原、草原饲料、饲料与饲养、兽医检验、肉食品检验、养蜂、畜产品加工畜牧业机械化、畜牧业推广、经济动物、养禽、畜牧业经营管理等13个专业,在一般农业学校中仍以设立畜牧兽医专业为主。据19所畜牧兽医学校统计,1992年,全国中等畜牧兽医各专业在校学生共计45834人,与1953年7042人相比,增加了5.5倍。截至1992年全国畜牧兽医中专毕业生累计约有20万人。这些毕业学生都已成为基层畜牧兽医的技术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