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畜牧科学研究

由传统的畜牧经验科学研究向近代实验科学研究转化的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宏大的畜牧科学研究队伍,建立完善的专门畜牧科研体系,有计划地逐步拓宽畜牧科学研究领域及向科学的纵深配置,开展系统的现代化科学研究,使畜牧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辉煌成就中国古代畜牧科学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畜牧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悠久。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自然斗争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逐步提高和完善,形成了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取得许多属于世界开创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归结为经验科学;明朝后期至清朝近400年的时间,畜牧科学技术发展十分缓慢,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中华民国时期,开始设置专门畜牧研究机构,吸收国际近代科学技术,开展科学实验研究,这是中国由传统的畜牧经验科学研究向近代实验科学研究转化的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建宏大的畜牧科学研究队伍,建立完善的专门畜牧科研体系,有计划地逐步拓宽畜牧科学研究领域及向科学的纵深配置,开展系统的现代化科学研究,使畜牧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畜牧科学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饲养技术方面: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先后驯化了猪、羊、狗、鸡、牛等,距今已有七千年左右的历史;距今六七千年,已使用圈栏饲养家畜;在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牛、马、羊、猪等均实行舍饲;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时期,畜牧生产已有专用牧场。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仔猪补料办法;公元6世纪30年代,已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养马技术,总结出了饲养牲畜的总原则;公元7世纪初至10世纪,订立家畜饲料标准;公元627~665年,建立家畜饲料基地;公元10世纪~11世纪初,已有关于土地载畜量的记载;1149年,已系统总结出一套水牛饲养管理经验;13世纪初,创造家禽强制换羽技术;1313年,已有青饲料发酵技术的记载;1271~1368年期间,出现家禽填饲育肥技术。公元前13世纪,出现阉割(去势)术,首先用于阉割公猪性器官,使之性情温顺,便于管理;到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已普遍应用到各种家畜;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发明了阉鸡技术。中国是世界上马车或畜力车的发源地之一,用马拉车始于距今约4000余年,到西周已有相当完善的马车及铜制的马衔(俗称嚼子);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期骑乘鞍具也已相当完备;在公元10~11世纪初,已形成骑乘种和乘挽兼用种的马匹生产基地。蹄铁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一项技术,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已注意保护马蹄,公元前179~前157年已有革制马鞋——革鞮的记载,为蹄铁使用的先声。繁殖科学技术方面:西周时期,已有马匹配种的公母比例;公元前179~前157年,已有家畜远缘杂交获得成功的记载,记录了马驴杂交而生骡的现象。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指出,要因地制宜确定羊的配种时间,公母畜禽配合要有适当比例;同时,还认识到远缘杂交后代的不育性;1174年出现家禽人工孵化技术;1662年,创造了“照蛋”法,开创了家禽人工孵化的看胎施温技术。畜种选育方面:西周末年,将马按毛色分类,并有“籍马”(近似现代的良种登记)的名称;春秋战国诸侯兼并,战争频繁,良种军马需要量大增,加之牛耕铁犁的出现,人们希望使用较大的拼畜,从而促使了相畜学的形成和发展。当时著名的相马专家有伯乐,相牛专家有宁戚;公元前2世纪,家畜品种已有记载;汉朝家畜外形鉴定学创立,《相六畜》书问世,当时贡献最大的相畜专家马援,总结了一套相马法并在公元前14~公元49年期间,铸造一匹铜马,作为识别优良马种的标准体型,而西方的铜质良马模型出现在公元19世纪;1300多年前的北魏,总结出牛、马、羊、猪、驴、鸡、鸭、鹅等种畜种禽的选育技术。

现代畜牧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自1949年以来的40多年间,畜牧科学研究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畜牧业生产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某些科学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畜禽种质资源产地之一。1984年,完成了全国性的家畜家禽品种资源的调查,并编写出《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收录了283个优良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进品种,同时,发掘出一些各具特色的畜禽种质资源;应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技术及国内外畜禽种质资源,培育出新品种、品系87个,其中牛4个、马13个、羊17个、猪20个、家禽31个、兔2个,初步改变了畜禽种群的结构,良种率:生猪为30%、绵羊为46%、山羊为54%、肉牛为10%、家禽为30%。繁殖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广泛应用于马、驴、奶牛、肉牛、牦牛、猪、绵羊、山羊和兔;胚胎移植技术已应用于牛、绵羊、马、驴、免等,牛和绵羊的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达50%以上;胚胎分割技术有所突破,1/2胚胎在小鼠、山羊、绵羊、奶牛和兔体均移植成功,绵羊和牛的1/4胚胎也移植成功;通过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和受精,产出了“试管山羊”、“试管绵羊”、“试管牛”、“试管猪”、“试管免”和“试管小鼠”;免、山羊和牛的核移植取得成功;胚胎性别鉴别符合率在80%以上。生殖生理的研究方面:初步摸清了太湖猪繁殖力的生理特征及生殖激素内分泌的规律,应用激素含量变化规律进行奶牛早期妊娠诊断,准确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饲料营养科学取得系列成果,充分合理地利用饲料资源取得重要进展,合理利用农副产品及推广氨化技术,粗饲料营养价值明显提高;饲料毒素和抗营养因子的研究,查明了某些饲料毒素发病机理并提出脱毒技术;分析测定了国产饲料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研究各种畜禽可消化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制定出中国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中国美利奴羊、湖羊、长毛兔等的饲养标准并建立了中国饲料数据库;研制出各种类型的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有力地推动了集约化畜禽饲养业及饲料工业的发展,配(混)合饲料生产达4000余万吨。草地研究方面:从调查资源着手,逐步进入有系统地开展饲草消耗量和转化效率,以及草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流动规律的研究;选育出一批优良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研究提出草原、草山草坡的改良利用和建立人工草地的综合技术,建立各种类型草地畜牧业生产的优化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草业理论,倡导草业系统工程,把草、畜、加工等环节联系起来,使其成为高度综合的生产系统,逐步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

科技交流

中国畜牧科学技术对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的蹄铁是在公元以后由塞尔丁人从东方传去的,西洋蹄铁术是受当时中国蹄铁的影响加以改良而成的。小母猪卵巢摘除技术久闻于世界,三周龄小猪阉割工具于18世纪末,由瑞士商人从中国带到丹麦。中国对一日龄雏鸡分辨雌雄技术,于20世纪30年代被一个名叫增井的日本人学去,加以整理和研究,形成一日雏鸡辨性法而推广于世界。

中国选育出的优良地方畜禽品种之多,可称得上“百里不同型,千里不同种”,许多优良畜禽品种传至国外,对近代著名品种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早在古罗马(公元27~395年)时曾引入中国广东猪种,广泛地用以改良其原有猪种的肉质及繁殖力,育成了罗马猪;唐朝猪种也曾传出国外;18世纪初,英国引入广东番禺猪种与本国猪种杂交,育成了约克夏猪巴克夏猪;美国的波中猪是1816年引入中国猪的血液改良而成的,切斯特白猪是1917年用中国华南白猪改良成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具有高繁殖性能的太湖猪,陆续输往朝鲜、越南、匈牙利、法国、美国等国家,对缩短这些国家猪的育种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鸡种早在2000余年前的秦朝即输入朝鲜、日本。九斤鸡于1843年两度输入英国,与当地鸡杂交育成奥品顿鸡,1847年输入美国与本地鸡杂交育成芦花鸡、洛岛红鸡,1874年美国家禽协会承认为标准品种;20世纪中期输至前苏联。狼山鸡于1872年输入英国,被用于育成黑色奥品顿鸡,随后又输至澳大利亚育成澳洲黑鸡,1879年输入德国和美国;1883年美国列为标准品种。观赏品种矮鸡于1600年输至英国和法国,1886年输入德国。丝毛乌骨鸡于1788年输至美国。

北京鸭于1873年输入美国,翌年由美国输至英国,1888年输入日本,20世纪20年代输入前苏联。

中国畜牧科学技术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成果。早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由张骞自大宛带回苜蓿种籽在长安试种,后又派李广利前去大宛引入汗血种马3000匹;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引进大量优良大宛马;汉、唐先后由西域输入的有大宛、乌孙、波斯、突厥等地良马;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不断引入现代种马、种猪、种羊、种牛和种禽,改良本国畜禽。选派大批留学人员出国学习现代畜牧科学研究方法及最新畜牧科学技术,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畜牧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本国的畜牧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