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养猪业

以猪为生产资料,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产业。养猪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肉食品是养猪业的主要目的,1990年全世界养猪85676万头,生产猪肉6935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38%,全世界人均占有肉类32.3千克,其中猪肉13.1千克。1991年中国养猪36964万头,生产猪肉2452.3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7.99%,人均占有22.

以猪为生产资料,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产业。养猪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肉食品是养猪业的主要目的,1990年全世界养猪85676万头,生产猪肉6935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38%,全世界人均占有肉类32.3千克,其中猪肉13.1千克。1991年中国养猪36964万头,生产猪肉2452.3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7.99%,人均占有22.80千克,除提供肉食外,养猪业还提供皮革、鬃毛、医药原料和有机肥料等。

中国养猪业

养猪业一般都经历过原始饲养、农民散养、专业化饲养、现代化饲养等阶段,达到现在规模化商品生产的效益。

发展简史

中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据广西桂林甄皮岩遗址家猪骨骼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考证,中国养猪已有6、7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将所获得的野猪,在一定条件下逐渐驯养成家猪,出现了原始的养猪业。公元前16~前11世纪,甲骨文中“家”字形象地记述豕(猪)养在屋内,象征无豕(猪)不成家。战国及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业从原始游牧到舍饲取得一大进步。战国《荀子·富国篇》中记述“多粪肥,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解老篇》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隋唐时期,养猪业成为发家致富的生产事业,出现了猪的交易。宋、元时期,为了发展养猪,开始重视开辟饲料,王祯《农书》(1313)记述:“江南水池,多湖泊取萍藻及近水诸物,可以饲之”。“养猪凡占山地皆用橡实,或食药苗,谓之山猪,其肉为上;江北陆地,可种马齿苋,割之拌麸糠饲之,易得肥腯”。说明当时已采用青粗饲料搭配精料的饲养方式,并提倡养猪要建立饲料地。明代因“猪”与统治者姓氏同音在一个时期内禁止养猪,使养猪业遭到一次洗劫。清代对猪种资源已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藏猪、香猪、琵琶猪、荣昌猪金华猪等已有记载,从生产到加工,也有了一定的技术论述,如荣昌猪鬃和金华火腿的制作等。中国的养猪业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两旺”的经验,显示了中国传统养猪业的特色。中华民国时期,1934年养猪存栏数为7853万头,1949年降为5775万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养猪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达到8977万头,恢复到1934年最高水平。近40余年,中国养猪业在起伏和徘徊中前进和发展,1991年猪的存栏量与1950年相比增长5.0倍(表1)。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时期(1949~1957年)为恢复和初期发展阶段,1957年存栏量上升为14600万头;比1949年增长1.5倍,猪的出栏率为70%左右。第二个时期(1958~1978年)是曲折起伏和发展时期,1958年大办集体猪场,1961年猪的存栏量下降为7552万头。1963~1965年贯彻“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并实行奖励补贴饲料粮和自留地政策,1965年末猪的存栏量上升为16693万头,出栏猪达12167万头,1966年存栏量达19300万头。1966年后,许多地方实行“三收一改变”(即收回自留地、自留畜和自留树,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改为大队),养猪业处于波动和停滞状态,1969年存栏量下降为17300万头,比1966年下降2000万头。在这20年中,由于工作措施不得力,生猪收购价偏低,群众养猪积极性不高,虽然猪的饲养量有所提高,但出栏率却由1957年的70%左右降低为55%左右。这个时期,市场猪肉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猪肉质量很差。第三个时期(1979~1991年)是养猪业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养牛、养羊,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养牛、养羊”的方针,重申了奖售饲料粮等措施,1979年生猪收购价提高了26.3%。养猪业又有发展,存栏量达32000万头,出栏量20500万头。由于在广大农村贯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业户养猪和商品猪基地建设得到发展,饲料工业也迅速发展,品种改良和防疫等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猪的存栏量始终保持在3.0亿头上下,1991年存栏量达36964万头,比1949年、1959年和1980年分别提高440%、153%和21%。1991年猪的出栏率为89.0%,比1957年和1980年分别提高27%和29%。猪肉产量1991年达2452.3万吨,与1980年和1987年相比分别提高116%和34%。猪肉占肉食的比例1980年、1987年和1991年分别为94%、90%和78%,猪肉仍是中国人民肉食的主要构成部分(表2)。1991年人均猪肉量为22.8千克,与1952年、1980年相比大约提高3倍和1倍(表3)。

表1 1949年后中国养猪业概况

表2 历年猪肉产量及猪肉比重

表3 人均养猪头数和猪肉消费量

分布及生产水平

中国养猪业的布局在地区和各省、市、区之间极不平衡。养猪生产大部分集中在华东、中南和西南三个地区。据1990年统计,三个地区猪的年末存栏数分别占全国的25%、29.4%和27.7%,而华北、东北和西北三个地区只占7.3%、6.1%和4.6%。按省(区)统计,养猪最多的省(区)依次为四川(6600.9万头)、湖南(2837.5万头)、湖北(2017.4万头)、山东(1923.6万头)、江苏(1858.9万头)、河南(1820.8万头)和广西(1808.6万头)等。养猪最少的省(区)为青海(93.2万头)、新疆(91.2万头)、宁夏(66.8万头)和西藏(8.8万头)等。

中国养猪业在整体上生产水平不高,1991年猪的出栏率全国平均为90.8%,各省、市(区)间差别较大,上海市166.1%、北京市163.7%、天津市159.6%、江苏115.4%、湖南116.1%、山东116.4%、浙江98.2%、四川97.4%等。较低的云南、海南和西藏仅有50%左右。猪肉产量各省(区)间差别也很大,按顺序排列:四川473.7万吨、山东261.4万吨、广东225.2万吨、湖南214.7万吨、江苏206.5万吨、湖北158.4万吨、河南158.0万吨等。猪肉产量最低的省(区)为海南、新疆、青海、宁夏、西藏,仅为10万吨以下,猪肉主要由外省市调入。

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猪的屠宰和猪肉加工也逐年发展。1949年,全国具有1万头屠宰规模的屠宰场只有5个,冷库23座,容量3.3万吨;1965年屠宰场发展为186个,加工能力提高为14万头,冷库216座,容量为48.0万吨;1984年屠宰场增加为1190个,冷库1367个,容量达204万吨;1990年屠宰场发展到1560余个,年屠宰加工能力1.5亿头,冷库容量达1260万吨。猪皮制革业也取得了很大进展,1952年全国生产猪皮28.7万张,1957年为263.1万张,1978年为3618万张,1987年提高为7109.9万张,为1952年的24.6倍,猪皮占中国皮革总产量的50%左右,居世界首位。

1980年以后,中国养猪业开始改变散养的状态,有了新的发展。到1990年,全国共有年出栏25头商品猪的养猪专业户41.5万户,年提供商品猪1239万头。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养猪场的规模有了显著提高,1990年北京郊区已建成年产1500头的商品猪场1250余个,广东省建成年产5000头的商品猪场近50个。1980~1989年内,建成商品猪基地县300余个,年提供商品猪占全国收购量的40%左右,对提高猪肉质量起了积极作用。1970年以来,通过对中国猪种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建立选育场,开展地方猪种、引进猪种和培育猪种的选育提高,育成新猪种(系)40余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猪的杂交优势利用,推行“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本地良种化,商品猪杂交化”,优选出适合各地饲养的商品猪杂交组合。建立以饲料供应为主体的支持服务系统,推行养猪生产的新技术,较普遍地采用了仔猪早期断奶、全价乳猪饲料、多种型号的预混料和浓缩料,在一些地区还采用高床产仔、养猪分段工艺流程和全进全出生产工艺等。中国养猪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养猪业仍是中国畜牧业的主体之一。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使养猪业由生产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逐步实现产销一体化,提高猪的出栏率和胴体瘦肉率,是中国养猪业的方向。

1991年中国出口活猪277万头,占港澳市场的99%以上;活中猪48万头,占港澳市场的72%;乳猪20~29万头,占市场的100%。1991年中国出口冻猪肉28.44万吨,比70年代增加3~5倍。中国每年出口猪皮3000万张,出口猪鬃量占国际市场的70%。出口猪肠衣量占国际市场的60%(表4)。

表4 中国出口的猪肉及猪产品数量

世界养猪业

世界养猪业1970年来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表5)。1990年世界养猪存栏数为85676万头,与1971年、1981年和1986年相比,分别提高51.2%,9.8%和4.1%。按1990年统计,世界养猪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前苏联为7890万头、美国为5385万头、联邦德国为2217万头、法国为1220万头、日本为1181万头、加拿大为1053万头、丹麦为930万头、英国为738万头等(表6)。

表5 全世界养猪概况

表6 1990年世界主要国家养猪情况

1990年全世界猪肉产量为6935万吨,与1971年、1981年和1986年相比,分别提高89.4%、34.4%和13.8%。按1990年统计,猪肉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为688.2万吨、前苏联为656.7万吨、联邦德国为306.1万吨、法国为183.0万吨、日本为155.9万吨、加拿大为122.0万吨、丹麦为120.1万吨、英国为96.0万吨等。

1990年全世界猪的出栏率为105.5%。其中较高的国家是:英国为192.7%、法国为177.8%、日本为177.6%、丹麦为174.6%、联邦德国为165.5%、美国为158.1%、加拿大为140.2%。

1990年全世界人均猪肉占有量为13.1千克,其中最高的国家是丹麦,人均233.5千克,联邦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分别为48.5千克、46.0千克、32.4千克和27.6千克等。

美国养猪业

美国养猪业十分发达。猪的饲养量占世界的6.28%,生产的猪肉占世界的9.92%。美国中北部七个州,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玉米的生产地区也是养猪的主产区,猪种以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为主。波中猪、切士白和巴克夏逐年减少。此外,通过杂交培育了一些配套系和新品种,如迪卡白〔(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兰德瑞斯)〕,但为数不多。

英国养猪业

英国的养猪业历史悠久,历史上著名的巴克夏猪和大黑猪〔Conwall(康瓦尔)〕曾传播于世界许多地区。近年来,因国内外市场对瘦肉需求量不断增长,英国的原有猪种向腌肉型和肉用型选育。目前英国主要以约克夏猪最多,占60%以上,兰德瑞斯猪次之,占30%,其次为新培育的猪种如考茨沃特猪(Cotswold)和坎波拉猪(Canborogh)。

丹麦养猪业

丹麦是世界上出口猪肉最多的国家,1990年猪的存栏数为930万头,产猪肉120万吨,其中,活猪出口占存栏猪的10%,猪肉出口占总产肉量的2/3以上。为了迎合国外市场的需求,丹麦在猪种选育上注意向体长、背膘薄和瘦肉率高方向选择,全国有国家级猪后裔测定站四个,每年测定种猪5千头以上。1926~1990年,经过60多年选育的长白猪体长由88.9厘米增至98.7厘米,背膘由4.05厘米减至2.01厘米,胴体瘦肉率由55%提高到63%以上。出口猪遍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