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选择极限

任何数量性状在经过长期选择后,其加性方差将会耗尽,选择反应趋于停止则选择达到了极限。罗伯森(A.Robertson)1960年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了有关选择极限问题。他从单个位点模型开始推导,得出结论,然后将其推广到多基因的数量性状上。该理论最后表明:就完全加性基因模型而言,只要连续选择约1.4Ne个世代,即可获得1/2的总遗传进展。这里Ne是指有效群体的大小。

任何数量性状在经过长期选择后,其加性方差将会耗尽,选择反应趋于停止则选择达到了极限。罗伯森(A.Robertson)1960年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了有关选择极限问题。他从单个位点模型开始推导,得出结论,然后将其推广到多基因的数量性状上。该理论最后表明:就完全加性基因模型而言,只要连续选择约1.4Ne个世代,即可获得1/2的总遗传进展。这里Ne是指有效群体的大小。而对稀有的隐性基因来说,要取得一半的总遗传进展,所需的代数相对地要多一些,大约为2Ne个世代。

选择极限理论的成立基于下列几个基本假定:①有效群体的大小(Ne)不应很大;②各位点不存在连锁和互作;③所研究的性状受很多微效基因控制;④各位点的突变率都很低,可忽略不计。罗伯森的理论受到一些长期选择的育种试验所支持,即在选择到一定世代后,遗传进展就很慢了,甚至停滞不前。但这一理论受到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的一些长期选择试验的挑战。希尔(W.G.Hill)于1982年提出了选择无极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