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热带稀树草原

灌木地下部分特别发达,藤本植物稀少,无附生植物。非洲具有最典型和最大面积的热带稀树草原。土壤主要为红褐色土。草本主要是须芒草属、黍属和绿草属的种,乔木以密花金合欢、非洲木棉等为主。从赤道向南向北,随着雨量的减少和旱季延长,相应地分布着金合欢—高草稀树草原、高草—丛生禾草稀树草原和短草—丛生禾草稀树草原等类型。拉丁美洲热带稀树草原的土壤为红壤和红壤性红褐土。

以阳性、高温、旱生禾草为主,并均匀、稀疏分布有高大乔木、小树和灌木的热带草地类型。也称萨王纳,英文名称savanna源出西班牙文zavana。广泛分布于横贯非洲北纬5°~15°和南纬15°~25°的地带;拉丁美洲南北纬10°~25°的中美西海岸,巴西高原内陆和奥里诺科平原;澳大利亚西部、大陆北部和东部内陆;东南亚、印度西北部和内陆的西南部。总面积约1500万平方千米。中国在海南岛西北部、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和云南红河、澜沧江、怒江的山间峡谷中的低丘陵和台地,广东阳江以西的海滨丘陵和台地地区也有小面积分布。

自然特点

全年高温,无霜日,年平均温度在22℃以上,最冷月的平均温度可降到18℃或更低。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每年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植物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高1~3米,硬叶狭窄而直立,构成密草丛;双子叶草本多具小型叶,坚硬或完全退化。稀疏散生的乔木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灌木地下部分特别发达,藤本植物稀少,无附生植物。非洲具有最典型和最大面积的热带稀树草原。土壤主要为红褐色土。草本主要是须芒草属、黍属和绿草属的种,乔木以密花金合欢、非洲木棉等为主。从赤道向南向北,随着雨量的减少和旱季延长,相应地分布着金合欢—高草稀树草原、高草—丛生禾草稀树草原和短草—丛生禾草稀树草原等类型。拉丁美洲热带稀树草原的土壤为红壤和红壤性红褐土。乔木少并且低矮,草本除须芒草属和黍属的种外,还有雀稗属、三芒草属和莎草科的种,双子叶草本植物也较多。有些类型无树,例委内瑞拉的兰诺(Llano)无树热带草原。澳大利亚的热带稀树草原土壤为红棕壤,禾草多为草丛型硬草(Tussock grass);乔木主要为桉属和银合欢属的种。亚洲热带稀树草原的土壤主要为红棕色土,分布在斯里兰卡的叫帕坦纳(Patana);在爪哇和菲律宾叫拉琅(Lalang),以白茅为主,有时无树。中国的热带稀树草原禾草主要是扭黄茅、华三芒草、长画眉草和白茅等;乔木有木棉、鹊肾树,灌木种类甚多。热带稀树草原因第一性生产力较高,有大量的大型草食动物群,如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a)、野牛(Syncerus caffer)、斑纹角马羚(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斑马(Equus burchelli)、牛羚(Damalisous korrigan)、汤氏瞪羚(Cazella thomsoni)、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等。同时这里也有较多的大型肉食动物,如美洲狮(Fe-lis concolor)、狮(Felis)、猎豹(Acinonyx jubatus)、鬣狗(Hyaena crocuta)等。南美热带稀树草原,地质年代较晚,缺乏这些引人注目的哺乳动物群。具有大量的,蚁巢独特的蚂蚁和白蚁,为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特点之一(彩图23)。

生产和利用

热带稀树草原是热带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净第一性生产力差别很大,为1~20吨/公顷·年干物质,平均约9吨。其禾草容易粗老,饲用价值较低,特点是干物质含量很高,达40%~65%;粗蛋白质仅占干物质的2%~6%;磷的含量仅为0.1%~0.2%;粗纤维含量很高。但金合欢、银合欢等豆科木本的嫩枝叶营养丰富,饲用价值颇高。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以养牛为主,并有大量的山羊和骆驼。游牧是主要的利用方式,放牧强度对其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放牧过轻,可使树木增多,放牧过重,则引起草地退化。有计划地焚烧(可使新生的牧草富含蛋白质)和轮牧,可大大提高次级生产力。条件较好的热带稀树草原,其净次级生产力可以达到管理良好的温带人工草地—奶牛生产系统的水平。当前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利用上最大的问题除过度放牧外,还有过度采薪,对各种灌木和饲料树的大量砍伐,极大地减少了旱季家畜和野生草食动物的饲料,并使草地遭受严重的侵蚀和退化。此外,在水道两侧的密灌丛中,分布有大量的吸血昆虫采采蝇(Tsetsefly,Glossina spp.),能传播锥虫病,导致大批牲畜死亡,是畜牧业的大敌,虽采取各种措施防治,但问题仍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