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体各部位进行测量,它是养马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体尺测量可以准确地了解其体格的高低、长短、粗细及整体是否均称、协调,并可检查生长发育的好坏,作为改善饲养管理的依据。用两项体尺计算出的体尺指数可以了解体躯结构的均匀程度和区分其经济类型。体尺还是估计体重的基本数据。中国古代早已对家畜进行体尺测量,尽管尺寸大小和测量方法有所不同,但已用体尺大小描绘家畜。
对马体各部位进行测量,它是养马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体尺测量可以准确地了解其体格的高低、长短、粗细及整体是否均称、协调,并可检查生长发育的好坏,作为改善饲养管理的依据。用两项体尺计算出的体尺指数可以了解体躯结构的均匀程度和区分其经济类型。体尺还是估计体重的基本数据。中国古代早已对家畜进行体尺测量,尽管尺寸大小和测量方法有所不同,但已用体尺大小描绘家畜。《周礼·夏官》记载:“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骊,六尺以上为马”;《汉书·景帝纪》也记载:“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
进行体尺测量的工具有测杖、卡尺、皮卷尺和角度计等。测量时必须地面平坦,肢势端正,测量部位准确(图),单位为厘米。
马的体尺测量项目很多,主要有:①体高。由鬐甲顶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说明体格的高度。用测杖测量。②体长。由肩端到臀端的直线距离,表示体躯的长度,用测杖测量。③胸围。肩胛骨后缘绕体躯的周长,代表体躯粗细的程度,用皮卷尺测量。④管围。左前管骨上1/3下端、管骨最细部分水平周长,表示骨骼发育程度,用皮卷尺测量。
马匹体尺测量图
除以上四项主要体尺外,经常还要测量:①头长。项顶中间至鼻端连线间的距离;②头宽。两眼眶外侧突出点之间的距离;③颈长。由耳根至肩胛前缘、颈础中点的距离;④背高。背部最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⑤胸宽。两肩端外侧间之宽度;⑥胸深。鬐甲顶端至胸下缘的垂直距离;⑦尻高。尻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⑧尻宽。两腰角外侧间的水平距离;⑨尻长。腰角前缘至臀端间的直线距离;⑩肢长。肘端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此外在必要时还可以测量肩胛斜度、尻斜度、系蹄斜度、肩端角度、飞节角度等,这些角度和马的运动都有密切联系。
用两项体尺计算的体尺指数,可以用来判断发育程度、工作性能,决定马的经济类型。通常用的体尺指数有:①体长指数,即体长率,为体长与体高之比。体长/体高×100=体长率,它可以说明马的经济类型及胚胎发育情况。乘用马四肢长、重心高,体躯相对较短,有利于快速奔跑,体长率在100%~103%;挽用马体躯相对较长,体长率在105%以上;兼用马介于其间。胚胎期是四肢发育重要阶段,初生驹四肢长、体躯短呈高方形、体长率较小,若体长率过大则是胚胎期发育不良的表现。②胸围指数,即胸围率,为胸围与体高之比。胸围/体高×100=胸围率,它说明体躯发育的情况,又称为体幅指数。胸围率大说明胸廓大,心肺发育良好,体重也大,有利于挽力和持久力的发挥。挽用马胸围率在122%以上,乘用马为116%以下,兼用马介于其间。③管围指数,即管围率,为管围与体高之比。管围/体高×100=管围率。它说明骨骼发育情况,又称为骨量指数。乘用马骨骼较细,管围率在12.5%以下,挽用马管围率在13.5%以上,兼用马介于其间。④肢长指数,即肢长率,为前肢长与体高之比。前肢长/体高×100=肢长率。肢长指数与速力有关,又称速力指数。乘用马的肢长指数大于挽用马,兼用马介于其间。⑤体重指数。体重与体高之比,即体重(千克)/体高(厘米)×100=体重率。乘用马体重率在300%以下,挽用马在350%以上,兼用马介于其间。
体重是家畜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用地衡称重最为理想。称重应在早晨饮水、喂料前进行。在没有称重的条件下,还可根据体尺来估重。估重公式多种多样,要求估重结果与实际称重相差不超过5%。也可根据下列体重常数表的数目乘体高(厘米),得出体重(表)。
体重常数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