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割草

利用有刃机具收获牧草地上部分的方法。割草地多为优良的天然草地或人工栽培草地,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一般比良好的放牧地产量高1~2倍或更多,割草地越多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割草调制的干草或青贮料等是解决牧草供给季节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冬春季节抗灾保畜、减少春乏损失的主要措施。适时收获调制的青干草,营养物质保存率可在80%以上。割草有利于提高草地的利用率和弥补放牧利用的不足。

利用有刃机具收获牧草地上部分的方法。割草地多为优良的天然草地或人工栽培草地,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一般比良好的放牧地产量高1~2倍或更多,割草地越多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割草调制的干草或青贮料等是解决牧草供给季节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冬春季节抗灾保畜、减少春乏损失的主要措施。适时收获调制的青干草,营养物质保存率可在80%以上。割草有利于提高草地的利用率和弥补放牧利用的不足。牧草刈割后调制成干草、低水分青贮、青贮料、草粉或各种压缩饲料与配合饲料,便于运输、饲喂和保存。

割草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对草群成分的要求

人工建植的割草地应以上繁草为主,下繁草不能超过草群总量的10%。在上繁草中最好以根茎型、疏丛型或根茎一疏丛型禾草和株丛高大的豆科牧草组成。禾草具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茎上有节,茎中空,不易断碎;叶脉平行,叶片细长,不易脱落,可防止加工贮存和饲喂过程中的营养损失。豆科牧草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在加工块状与颗粒饲料时具有粘合性,且豆科牧草能固氮,可以减少土壤氮肥用量,是重要的生物肥料。在天然割草地草群中,杂类草的比重不应超过20%。杂类草叶片易破碎损失,茎秆易老化,饲用品质差,利用价值低。另外,在天然割草地草类中对有毒植物要严格清除,不然调制成干草后家畜难以鉴别选食,容易中毒。

对地形与土壤条件的要求

为了牧草更好地生长发育,获得优质高产的饲料,便于机具割草、运输及草地的培育与管理,割草地应选择或建立在地形较为平坦,坡度在10°以下,无土壤冲刷,无石块或其他障碍物较少的地方。土壤肥力高,通气透水性良好,有利于优良根茎、疏丛型禾草及高产的豆科牧草生长。土壤pH为6~7,有一定的灌溉或排水条件,土壤水分要尽量保持在70%~80%的范围内。

对地点的要求

割草地应选在离畜舍或鲜草加工点近,交通方便的平坦地区,以便于运输、加工和饲喂,降低饲料成本。美国对割草地地点的选择非常严格,离畜舍或加工点有一定的半径范围,以降低饲料成本。我国牧区的冬季牧场一般选在离畜舍近的平坦地区,以利于夏季收获干草,冬季放牧牲畜。

割草时间、高度和次数

割草对草地及牧草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主要与割草强度(即割草时间、次数和高度)有关。

割草时间

在确定牧草的适宜刈割期时,主要应考虑对当年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收获量及对以后产量的影响。从牧草产量动态看,产量的最高峰一般在开花期;从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看,幼嫩期干物质中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高,随着牧草生长发育的增长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饲用价值下降;以单位面积粗蛋白质产量计,豆科牧草始花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抽穗期刈割最高。天然草地调制干草时,牧草的适宜收获期拟在始花期,最晚不迟于主要牧草的终花期;对播种的多年生人工草地,一般宜在禾草抽穗或豆科牧草孕蕾期刈割,这样营养物质产量高,且有利于刈割后牧草的再生。

刈割高度

牧草的刈割高度与其品质、产量、牧草的再生能力及来年的生长等有很大的关系。从单位面积的收获看留茬越低,产量越高,留茬高度每增加1厘米,相对产量降低4%~5%。留茬过低因割去了大量叶片和茎的下部,以及对生长点的破坏,使产生新枝条的能力减弱而导致以后年份的产量明显下降。刈割过低,会引起草地快速衰退。在草原带刈割高度为4厘米时能保持高产与稳产。草地上有大量的枯草或地面不平时,则要适当提高留茬高度。人工割草地的留茬高度因种而异,如红豆草刈割后从留茬叶腋枝条处形成的嫩枝约占82.8%,从根颈和根上产生的幼嫩枝条仅占17.2%,一般要留茬5~6厘米。白花草木樨刈后新枝条由茎叶腋处的芽萌发,留茬高度为10~15厘米。

割草次数

割草次数的多少,对牧草的产量与品质,以及对草地持续高产都有密切关系。再生草适口性和消化率都高于头茬草,但为了保证草地持续高产稳产,要严格控制牧草的刈割次数。在多次刈割的情况下,牧草来不及制造和贮存必要的营养物质,生机耗竭,会使草地牧草稀疏,茎秆细弱,叶量减少,根系发育不良,根部贮存物质减少。刈割次数过多是引起草地早衰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天然草地不宜多次刈割,一年刈割一次。如果刈割多次,必须采取施肥、灌溉、割草地轮换等措施。

对人工栽培的高产草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水热条件及管理水平,确定适宜刈割次数,一般为多次刈割。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牧草生长期长且生长快,刈割次数可达2~6次。在多刈利用时,必须加强草地的培育和管理,如适量施肥、灌水,采取轮刈制等。

割草地的管理

割草地轮刈

将草地分为若干区,按照一定顺序逐年变更其刈割时期、刈割次数,并施行休闲与其他培育措施,使牧草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和形成种子,有利于草地更新和种子繁殖。

割草地施肥

草地施肥能大幅度提高牧草产量,控制草地植物组成。施磷、钾肥可保持混播草地豆科牧草的比例;多施氮肥可促进禾本科牧草的增产;在酸性土壤上施石灰,能调节土壤酸碱度,加强优良禾草和促进豆科草类根瘤菌的形成和发育。人工割草地要施好追肥,在早春牧草萌发后或分蘖拔节前进行第一次追肥,以氮肥为主,磷肥次之,以增加牧草的分蘖。草地首次刈割后进行第二次追肥,需施氮、磷、钾全价肥料,促进株丛再生和新草层形成。入冬前一个月刈割后,可施足量的磷、钾肥,少施或不施氮肥,促进牧草地下器官积累贮藏营养物质,供冬季休眠和再生需要。施肥数量总的原则是刈割时带走多少养料,应补充施入多少养料。

割草地绝对禁止春季放牧,放牧会造成割草期延迟,不良杂草侵入,影响优良牧草生长,产草量下降。春季放牧还会使有价值的牧草被家畜反复采食,得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草地成分变坏。割草地多利用再生草放牧,应在再生草高度达15厘米时进行,且放牧强度不得超过70%。牧草停止生长前一个月停止放牧,以利于充分积累越冬和早春生长的贮藏营养物质。割草地土壤过分潮湿或松软时,亦不能放牧,以免畜蹄践踏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及引起家畜腐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