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放牧强度

放牧家畜利用草地的轻重程度,与家畜的头数、体重和放牧时间呈函数关系。放牧强度体现放牧过程中家畜对草地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它是评定草地质量和草地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是制定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和草地培育技术方案的决策依据。测定方法首先测定家畜的放牧密度(即每公顷草地上放牧家畜的头数)

放牧家畜利用草地的轻重程度,与家畜的头数、体重和放牧时间呈函数关系。放牧强度体现放牧过程中家畜对草地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它是评定草地质量和草地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是制定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和草地培育技术方案的决策依据。

测定方法

首先测定家畜的放牧密度(即每公顷草地上放牧家畜的头数);其次测算放牧压力(即根据家畜体重换算为每公顷草地上家畜的总代谢体重);第三统计放牧时间(每个放牧小区的累计放牧天数)。然后将以上三者相乘即可得放牧强度。假设现有一个930只绵羊的羊群,其平均体重为43千克,共分3组同时在3个围栏小区中放牧。每个小区面积为1公顷。放牧时间为每区每组2天。其放牧强度为:

放牧密度(D)=930/3/1=310(羊/公顷)

放牧压力(P)=D×W0.75=5205(千克/公顷)

放牧时间(T)=2×3=6(天)

放牧强度(Q)=P×T=31620(千克/日·公顷)

影响因素

放牧强度是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通过牧草和生草土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的放牧量。在草地载牧量和小区放牧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耐牧性强的草地比耐牧性差的更能耐受较重的放牧。草地管理水平也影响放牧强度。通常,划区轮牧可比自由放牧更集约地利用草地,且不呈现放牧过重。

强度分级

在实践中,可以从草地的外貌直观地了解某一草地在一定时期的放牧强度。通常将放牧强度分为五级:

第一级不放牧或长久放牧过轻

草地上有大量的隔年枯草倒伏、腐烂、土壤色暗,在较湿润处有柳属灌木生长;高大杂类草和蒿属等大量出现。逐年积累的枯枝落叶还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养料也不易渗入土中,新草难长,原有优良牧草减少。由于新草生长缓慢,老草所占比例上升,纤维素增多,牧草品质及适口性降低。

第二级放牧适当

草地植被成分正常,植物生长旺盛;无畜蹄践踏的沟纹,无水土冲刷现象,生草土弹性较好。植物枝叶茂密,牧草产量较高,质量也好,放牧适当时的畜蹄践踏,具有松耙镇压的作用,改善了土壤机械结构,减少了蒸发,也有利于天然下种。草地上自然掉落的种子被风吹跑或悬空者少。家畜粪便均匀分布于草地,可对草地起到施肥作用。

第三级放牧稍重

在较干旱的草原上一些高大的优良禾本科草和杂类草受到抑制,矮小密丛状禾本科草比重增大。而在较湿润的草原上,早熟禾等优良牧草受到抑制,羊茅类增多。草地上出现践踏的沟纹,在山坡上更为明显。植被成分与第二级无明显差别,但产量有所降低,开始有水土冲刷现象。

第四级放牧过重

草地上优良牧草明显减少,杂类草和有毒有害杂草增多;畜蹄践踏的沟纹大量出现;中等雨量就可造成水土冲刷,有些地方表土已全部流失。许多地方因践踏过度土壤紧实,水分、空气难以流通,牧草根系发育受阻,春季幼苗难以长成。放牧地上牲畜粪尿积累过多,大量牧草污染。不仅其适口性差,而且影响牧草生长,甚至大片死亡。

第五级严重放牧过度

草地优良牧草很少,毒害草大量存在;山坡上践踏的沟纹密如鱼鳞,平地也很密集,表面熟土冲刷殆尽,成土母质裸露,草地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草地出现逆行演替,如在水热条件较好的草甸草原上,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丛生禾草消失,上繁草衰退,草群变矮,而以生物化学特征(含有毒或特殊味道的物质)和以形态解剖特征(如刺、芒、多毛茸、纤维组织粗硬等)获得保护的植物(如苍耳、马蔺、蒿子)增多;土壤渐变紧实,毛管作用加强,浅层地下水的盐分上升,有些地方土壤出现盐渍化,最终形成碱斑,在草地未达到彻底破坏之前,停牧或轻度放牧也可走向顺行演替,但要达到原来状况需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