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银耳

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子实体呈白色的胶质食用菌,属银耳科(Tremellaceae)银耳属。学名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别名白木耳。每100克干品含蛋白质5.0~6.6克、脂肪0.6~3.1克、碳水化合物68~78.3克、粗纤维1.0~2.6克。银耳是传统的滋补品。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润肺、生津、止咳、清痰、强身、补气等功能,银耳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子实体呈白色的胶质食用菌,属银耳科(Tremellaceae)银耳属。学名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别名白木耳。每100克干品含蛋白质5.0~6.6克、脂肪0.6~3.1克、碳水化合物68~78.3克、粗纤维1.0~2.6克。银耳是传统的滋补品。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润肺、生津、止咳、清痰、强身、补气等功能,银耳多糖有抗肿瘤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银耳的国家。早在1894年,四川即已开始栽培,后陆续传至贵州、湖北、陕西、福建等省,后传入日本。早期的栽培是“砍花”后依靠空气中孢子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40年代,华中农学院采用孢子弹射技术获得银耳纯芽孢种,并进行人工接种试验。60年代,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研制了银耳混合纯种。70年代,用木屑、米糠培养料培养银耳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中国银耳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陕西、浙江、福建、台湾等地,“通江银耳”、“漳州雪耳”驰名世界。

生物学特性

银耳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由无数管状的具有隔膜的分枝繁茂的菌丝组成。子实体乳白色,胶质,由多数丛生瓣片组成,宽4~10厘米(图1),鲜时柔软,半透明,干燥后呈米黄色,体积强烈收缩到1/10~1/20。担子近球形,纵分隔,10~12×9~10微米。孢子无色,光滑,卵形,6~8.5×4~7微米。

图1 银耳

银耳是异宗结合的四极性菌类。一个银耳的担子能产生4种不同极性的担孢子。担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单核菌丝,相邻的可亲和的单核菌丝相互结合,发生质配,形成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随着双核菌丝的生长发育,达到生理成熟的双核菌丝就逐渐发育成白毛团,胶质化成银耳原基。原基在良好的营养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生长,展出洁白的耳片。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来自两个亲本的一对极性不同的单倍体核,经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4个单倍体核,进而发育成4个单核担孢子。至此,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即告完成。除了上述有性生活史之外,银耳还存在几个无性小循环。其整个生活史见图2。

图2 银耳生活史示意图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银耳生长在壳斗科(Fagaceae)、金镂梅科(Hamamelidaceae)等阔叶树的枯木上,但银耳菌丝不能直接利用段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复杂的碳源,需要通过一种属于子囊菌的伴生菌(俗称“香灰”)分解成较简单的糖类才能利用。银耳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2~25℃,孢子芽殖能力很强,可产生大量的芽孢(分生孢子),芽孢的抗寒能力强,在零下保存4~5年仍能发芽,菌丝体生长温度5~35℃,最适生长温度20~28℃,子实体形成最适温度20~24℃。菌丝体阶段,段木含水量以35~4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60~70%,子实体阶段应适当增加水分含量,空气相对湿度需85~95%。此外,还需要充足的氧气,否则耳片不易展开。银耳菌丝体能在黑暗中生长,但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需要散射光。

栽培技术

银耳菌种的制备通常分三级进行:母种可从耳木分离得到,也可用“香灰”菌丝和银耳芽孢混合接种制得。用木屑、米糠培养基,经灭菌接入母种,经过35天培养得原种。可由原种接入木屑、米糠培养基,或用圆柱木块和楔形木块作培养基制作栽培种。

用于银耳栽培的树种很多,常用的有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日本桤木(Alnus japonica)、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等。一般阔叶树都均生产银耳,通常在秋、冬树木停止生长至翌年发芽前砍伐,树木的直径以6~10厘米为宜。耳树伐倒后锯成1~1.2米长的段木,架成井字形,待段木含水量降至35~40%,气温在15℃左右时开始接种。在段木上钻接种穴,接种穴的纵向距离10~12厘米,横向距离4~5厘米,深1~1.5厘米,直径1~1.2厘米。将接好种的段木堆集发菌,上面覆盖塑料薄膜或树叶、树枝,以增加堆内的温度和保持湿度,7~10天翻一次堆,调节水分,约40~50天可见到幼小子实体出现,这时可分散排列,在树荫下、荫棚内、坑道内等适合银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地方,经10天左右,子实体成熟。采收加工成干银耳。另一种栽培方式是代料栽培,利用自然气温春、秋各种一次。用木屑或棉籽壳加上少量米糠和黄豆粉配成培养料,经灭菌、接种、发菌、栽培后长出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