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生理性采后病害

由田间或采后环境中的非生物(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引起产品生理失调,导致采后发生机能障碍、组织受损、细胞中毒或溃坏,终至死亡的病害,也称非侵染性采后病害。产品遭受生理病害后,抗病能力下降,易受病原菌的次生侵染。生理性采后病害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采前的田间逆境和采后逆境。

由田间或采后环境中的非生物(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引起产品生理失调,导致采后发生机能障碍、组织受损、细胞中毒或溃坏,终至死亡的病害,也称非侵染性采后病害。产品遭受生理病害后,抗病能力下降,易受病原菌的次生侵染。生理性采后病害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采前的田间逆境和采后逆境。

田间逆境造成的生理病害

如日照、温度、湿度、供水、土壤条件、营养元素、耕作方法、病虫防治等,任一条件失当都会成为引起生理病变的逆境。若这些逆境发生在产品临近采收时,产品内部组织受影响而表面尚未出现病痕,采后经潜伏发展,病痕表现逐渐明显。这属于田间致病,病痕在采收之后出现。例如:大白菜、番茄等临采收前遭受日灼,采收时仅表现轻微退色,采后几天变得明显;一些蔬菜临采收前受到田间过低气温的影响,采后约一周后可能出现冷害症状;大白菜等结球叶菜的“干烧心”病,主要病因之一是生长期间缺钙,内叶叶尖和叶缘组织褐变坏死,采后会继续发展扩大并引起腐烂。

番茄污斑病是番茄果实在田间或采后常见的生理病害。很多学者对此病作过不少研究,并曾给予种种不同的名称,可统称为“内部褐变复合症”,简称污斑病。主要症状是果面出现条纹、环纹、斑点、斑块,乃至大面积片状褐变(浅褐至深褐色)。患部平坦或略塌陷,严重时可变为瓦楞状凹凸不平。初起是果壁内维管束及果壁内表面褐变,后渐向外表扩展。由于受害组织同健康组织相间,果面显现出斑驳状态。该病病因很复杂,田间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浓重的遮荫、施肥过量、枝条生长过旺、高蒸腾率、糖代谢失调、低氮/氯率、以及受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等,都可能诱致或促进病变。气调贮藏时气体组成失当及采用γ-射线辐照也会加速、加重该病的显现。

采后逆境造成的生理病害

包括产品从收获(与母株分离)开始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处理和运输、搬动中,可能受到的各种伤害,如割伤、压伤等机械损伤既是一种生理伤害,又为病原物造成侵染的直接入口(见);由氨制冷系统漏氨引起的氨中毒,化学防腐剂使用不当引起的药害,是常见的化学伤害;γ-射线处理可能诱致辐射伤害,使产品组织褐变或产生异味;贮运时温度过低会造成冷害或冻害;气调贮藏、运输时气体组成不适或管理失当可造成低氧伤害或高二氧化碳伤害等(见)。

在通风不良或密闭的贮运条件下,产品周围的空气中可能会积累产品自身释放的乙烯,乙烯是重要的致熟致衰剂(见),还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或诱致生理障碍,降低产品品质。例如乙烯会诱使青豌豆豆荚产生有毒的豌豆素,受伤的胡萝卜会因产生伤乙烯生成苦味的异香豆素。叶菜对乙烯极其敏感,极低浓度(0.05~10ppm)就会造成严重的生理障碍,导致组织早衰。结球莴苣在0.5ppm或更低的微量乙烯中几天之内就会显出红褐色的锈斑病(Russet spotting),即使在接近4℃的低温下乙烯也会产生这种有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