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窖藏

蔬菜产品贮存在地下(或半地下)具有简易通风系统的窖坑内,便于出入和检查管理的一种贮藏方式。窖藏贮量大,产品贮入拿取方便,效果好。汉代《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有“穿窦窖,修囷仓。”的记载,窦是小口大腹的地下窖,一般认为是当今井窖的先驱;窖为长方形地下窖。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中说九月,治场、圃、涂囷、仓

蔬菜产品贮存在地下(或半地下)具有简易通风系统的窖坑内,便于出入和检查管理的一种贮藏方式。窖藏贮量大,产品贮入拿取方便,效果好。汉代《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有“穿窦窖,修囷仓。”的记载,窦是小口大腹的地下窖,一般认为是当今井窖的先驱;窖为长方形地下窖。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中说九月,治场、圃、涂囷、仓,修窦、窖”。“(九月)藏茈姜、襄荷”,“其岁若温,皆待十月。”这是中国窖藏鲜姜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窖藏的应用遍及中国各地,以北方更为普及;日本、苏联等国家也有广泛应用。窖的种类、规格与形式各地不同,中国东北的棚窖、西北的井窖、山西的窑窖与天津的水窖等各有特点。窖的深度因地区而异,窖不宜过宽。窖需有通风设备,可人为调节窖内温、湿度。适于窖藏的有大白菜、结球甘蓝、马铃薯、萝卜、胡萝卜、姜、芋、芥菜及球茎甘蓝等多种蔬菜。

棚窖

使用较普遍。进、排气孔设在窖顶或侧墙上,其数量根据通风量而定。华北贮藏大白菜的棚窖,每50吨贮量约需6平方米通风面积,多在窖顶开一长条形天窗用以排气,侧墙上开设进气孔。东北棚窖的通风面积在相同贮量下仅有2~3平方米,多在窖顶每隔4~5米设一通风口,起排气和进气作用,每个通风口的面积不宜过大,以25~30×25~30厘米为宜。窖顶设有出入口。贮量大的棚窖,常在窖的南侧或东侧开设窖门,用坡道与窖底相连,出入更为方便。棚窖的规格,东北中部、北部及西北大部冬季较寒冷,多为地下式棚窖(图1)。窖深常以当地冻土层深度为标准,超过冻土层20厘米可创造0℃窖温,适宜贮藏大白菜;对贮温要求较高的种类,如马铃薯贮藏适温为3~5℃,窖深应超过冻土层0.5米。窖越深,入窖初期窖温越高,降温越慢,但冬季保温好。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由于气温较高,多为半地下式棚窖,深入地下1~1.5米,地上部用土叠墙,高约1米左右,窖宽3~5米,窖长不超过50米(图2)。窖顶由支柱、横梁、檩木、秫秸及覆土构成,起保温防寒作用。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窖顶覆盖总厚度多在60厘米以上,华北等温暖地区常在30~40厘米。棚窖一般每年拆修一次,不能连用;但若在窖顶铺灰渣层、抹一层白灰泥或水泥,上铺油毡纸加沥清作防水层,并于棚窖四周挖设排水沟,防止夏季雨水侵入,可连续使用3~5年。棚窖管理,主要是放风和倒菜。入窖初期窖内温度高、湿度大,需大通风,并以夜间为主,使冷空气大量进入窖内,排出窖内湿热空气;贮藏中期气温过低时,可在气温较高的中午前后行短时间通风,并应注意避免通风口附近的菜体受冻,夜间要紧闭通风口以防冻窖;翌年春天外界温度回升,棚窖通风换气时间又改在夜间进行,可维持窖内低温延长贮期。菜棵应定期翻动,检查。开始时及后期应勤倒菜散热,并摘除腐烂菜叶和淘汰不宜继续贮藏的菜棵。

图2 半地下式棚窖示意图

井窖

分布在黄土高原等土质坚厚地区。建窖时先挖一垂直的井筒,直径约1米,深3米以上,然后在井底向两侧或四周扩展成一个或数个贮藏室(图3)。井口围土略高于地面并设井盖,以防进入雨雪。井窖可连年使用,保温好,湿度适宜,贮藏根菜类及薯类等蔬菜效果好。但出入不便,通风面积小,入窖初期降温慢,窖内空气流通不畅,积存的二氧化碳较多,对某些产品贮藏不利。为改善井窖的通风状况,又出现了双筒井窖,即并列两个井窖由地下隧道串通,形成了单向进排气通风换气系统。

图3 井窖示意图

窑窖

分布在山区或土质坚厚地区。选山坡的一面或黄土崖下,向崖中水平挖入成窑。窑口稍小,窑身要大。窑门多朝北或朝东,以防阳光直射,高2米,宽0.7米,再向里挖长6米,宽2米左右圆拱形窑洞(图4)。窑窖深入崖中被土石包围,故保温好,湿度适中,可贮藏多种蔬菜。窑窖可多年使用,但通风差,对土质及地形有特殊要求,因此应用不很普遍。

图4 窑窖示意图

水窖

其结构性能与棚窖类同,特点是窖底有水。水窖常建在有自然流水经过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并多为地上式或半地下式,借助冷凉的流水降温和保湿,温湿度较稳定。水窖多在秋季用于短期贮藏果菜类及豆类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