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果实是由花托膨大而形成的,植物学上称为假果。由于果实柔软多汁,栽培学上称之为浆果。浆果由果皮和果肉两部分构成,果皮外层镶嵌着许多小瘦果(即种子)。草莓果实纵剖面的中心部位为花托髓部,髓部因品种不同,空心部大小不同,髓部外部是花托皮层(即果肉部分)。栽培学上可根据髓部空心大小,种子嵌入皮层的深度来区分品种。
草莓幼果为绿色,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发育由绿变白,成熟时变为红色或深红色。成熟的果实不耐贮藏,一般品种常温下贮藏4天以后便失去了商品价值,有的品种甚至失去食用价值。瘦果与果面平或凸出的品种较耐贮运。
草莓果实形状一般为近圆形或扁圆形,也有圆锥形、长圆锥形、扇形、楔形、宽楔形等。果形是由品种特性决定的,但也受外部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的影响。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果形容易变长,像保护地栽培的草莓就比露地栽培的果形稍长;果实获取的养分过剩,特别是氮素营养过多,果身有沟,有的长成形状不整的鸡冠状大果。果实形状与种子分布也有关,因为草莓果实膨大依赖于种子产生的生长激素,花托皮层上种子分布均匀,花托各部位都能正常肥大,发育成的果实完整匀称;如果局部种子缺失,或虽有种子但受精不充分,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少,则该部位花托发育缓慢或停止发育,就形成了凹凸不平的畸形果。
草莓果实大小除了与品种有关,也受花序级次、授粉受精程度、植株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一般栽培品种平均果重20克左右,最大果重也有60克以上的单果,最小的只有3克左右。同一花序中以第一级序果最大,随着花序级次的升高,果重依次递减。授粉受精充分,种子数量多,果实比较大。果实膨大期如果营养不良,就会造成结果不良,浆果发育迟缓等现象。在果实发育期,光照充足,植株生长良好,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向果实输送得就多,果实膨大迅速,果实内糖类等有机物积累多,品质优良;相反,在果实发育阶段光照弱,光合作用受阻,果实中的糖分含量及维生素含量减少,有机酸含量增加,果实个小,成熟晚,味酸。所以,在保护地栽培中要选择透光率高的薄膜,并经常清扫棚面灰尘,也可在棚内张挂反光幕,增加棚内的散射光量,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补光措施,保证光合作用正常进行。草莓果实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昼夜温差也影响草莓果实生长发育,适当的温差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呼吸消耗少,果实个大,品质佳。所以,保护地栽培草莓在果实发育期,可在夜间适度放风降低棚内温度,增大昼夜温差。草莓鲜果中水分含量可达90%以上,果实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土壤水分充足,草莓果实膨大快,果面光滑有光泽;土壤水分缺失时,草莓果实小,果面干瘪,果皮皱缩,暗淡无光。
草莓种子是由着生在花托上的离生雌蕊受精后形成的,呈螺旋状排列在果肉上,植物学称这类种子为瘦果。每个小瘦果通过维管束与果肉相连。
草莓的种子长圆形,长约1毫米,颜色有黄色、黄绿色和紫铜色,一般紫铜色种子的果实商品性好。种子嵌入果肉的深度因品种不同有深有浅,有凸出果面的、凹入果面的和平于果面的三种类型。
草莓种子坚硬,发芽力一般可保持2~3年。草莓种子没有明显的休眠期,采收后立即播种,出苗率最高。所以,草莓种子只要发芽条件适宜,任何时候都可进行播种。种子繁殖是草莓育苗的一种途径。
提示板
草莓果由花托发育而成,植物学上称为假果。草莓果含水量达90%左右,故栽培学称浆果。由于草莓属于浆果,采摘和运输时应轻拿轻放。草莓果实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8~25℃,但昼夜温差较大时,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故浆果成熟期应注意通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