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西旱地冬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内容是什么?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

问题回答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

旱地小麦的栽培原理是围绕“蓄水、保水、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建立起实现上述目标的三大技术体系,即精耕细作,纳雨蓄墒,伏雨春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磷配合,培肥地力;选用抗旱良种,适时适量播种,培育冬前壮苗。通过上述三大技术,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效率,实现旱地小麦高产。

(1)因地制宜采用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①纳雨蓄墒的耕作技术。山西省闻喜县东官庄通过改良旧耕作法中不合理的部分,形成了“四早三多”蓄水保墒技术。“四早”就是早灭茬,破土保表墒;早深耕,纳雨贮深墒;早细犁,破垡活土匀墒;早带耙,立足秋旱收全墒。“三多”就是,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多浅犁有利于晒垡纳雨,多细犁有利于破垡活土,使墒情均匀,多耙地有利于滴雨归田。“四早三多”的关键,一是早、二是细,各个环节不可分割而形成体系,掌握早中求适时,多中求适量。其具体做法是:麦收后立即浅耕灭茬,伏前抢时深耕,伏季雨后多犁,立秋后多耙少犁,播前无雨只耙不犁。

②一次深松不翻土,播前旋耕,耕后细耙播种。采用深松机深松30~35厘米,但是不翻土,可以打破犁底层,有利于积蓄深层水,特别是深松加残茬覆盖效果更好,0~200厘米土层总蓄水量在夏闲期比传统耕作增加14毫米,深松比浅耕增产12.5%,比深耕增产6.8%~10.7%。

具体做法是,麦收后用拖拉机牵引深松犁,深松30~35厘米,达到破坏犁底层,使土壤疏松而不翻土。由于耕耙后地面较平整,蒸发面积小,既有利于纳雨,又有利于保墒;尤其在伏雨较少的干旱年份,更能显示其优越性。这种深松不翻土耕作法的缺点是,在伏雨多的年份易滋生杂草,需采用除草剂防除杂草。采用伏天深松耕作法,要在立秋前进行旋耕疏松表土,消灭杂草;或者用步犁浅耕,耕后耙耱,以后遇雨必耙,以纳雨保墒,直到播种。

③隔年深耕,深浅结合。在瘠薄丘陵地区或土层较薄的山旱坡地区,连年深耕常带来水土流失严重,特别在伏秋干旱年份,耕多深干多深,以致耕作层甚至50厘米之内干旱缺水而影响播种,或造成缺苗断垄,因此可采取深浅结合隔年深耕的办法。在坡地还要注意等高线耕作,耕后保留水平沟,立秋前提早耙耱收墒,以后有雨即耙,直至播种;遇到播前秋旱,要压耙结合、先压后耙,踏实土层,保持下实表虚,防止因土壤喧虚而风干耕作层。

④增施磷肥、氮磷配合。增施磷肥、氮磷配合是打破旱薄地低产田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原山西农学院在晋南大量布点发现,在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上通过增施磷肥、氮磷配合,当年就可大幅度增产。磷素的重要功能是促进根系下孔,扩大小麦植株吸水深度,开发利用土壤深层水,提高水分利用率。而氮、磷配合和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小麦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效果最好。

(2)旱地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① 抗旱高产品种的选择与种子处理。选用高产抗旱品种,是旱地小麦首要考虑的因素。不同品种在水地与旱地条件下种植,其抗旱系数不同,可表现为水旱均高产、水高旱低、水平旱平、水低旱高、水低旱低等5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最优的旱地品种类型,反映了丰产特性与抗旱特性的良好结合。其次从抗旱稳产看,应选择水中旱高类型,这样的类型虽然遇到良好的丰水年时产量不是最高,但从北方干旱频率考虑,这类品种在大多数干旱年中会获得较稳定的高产。在栽培条件很差的瘠薄旱地上可选择水低旱高的类型。此外,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性与小麦安全越冬关系密切,旱、冻互作常导致旱地小麦严重减产,因此选择旱地小麦品种还要注意比当地水地品种冬性稍强的类型。

旱地小麦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以促使麦苗早长、发根、增蘖、早熟,提高粒重。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药剂拌种:晒种可以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提高种皮的透气性,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势,使出苗快而整齐;药剂拌种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等。

②精细整地,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旱地小麦播种前的整地不宜过深,但要求达到细、透、实、平、足的质量标准,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以保证播种质量,达到出苗率高并且出苗整齐。

旱地麦田低产的直接原因,是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既不耐旱又不保水,因此增施有机肥及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对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蓄水保水,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西旱地小麦增施磷肥的增产幅度都在25%以上,而且地力产量水平在亩产50~300千克范围内都有增产效果。据山西农业大学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研究,在一些缺钾地块上增施钾肥,采用氮磷钾配合施用,较之氮磷配合更可使产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旱地麦田的施肥宜采用“三肥底施,一次吃足”的方法,施肥量一般为每亩碳铵5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20~25千克,缺钾地补7~10千克硫酸钾,同时应根据土壤肥力、气候年型、播期早晚做适当调整:高肥地适当降低,瘠薄地适当增加,干旱年型因干旱抢墒而提早播种时,可适当减少化肥的投入量,由于抢墒播期偏早,肥力高冬前生长过旺,土壤水分满足不了群体发展的要求,多投肥反而减产。应在播前畜力犁开沟人工撒肥于沟内耙平播种,或用机械播前或播种同时将化肥施入土中5~10厘米,切忌撒施地表造成浪费又不均匀。旱地小麦由于春季十年九旱,无法追肥,但遇到春季多雨的年份,亦可对肥力差的二、三类麦苗给以适当追肥,但数量不宜过多。

③适时适量播种,培育冬前壮苗。根据试验,冬性品种播种适期的平均气温约为16~18℃,弱冬性品种约为14~16℃,因此,在同一地区应用不同类型的品种时,要先播强冬性品种,后播弱冬性品种。山西南部中熟冬麦肥厚旱地播期9月23日至10月5日,瘠薄旱地播期9月20~30日,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播期9月15~23日。

一般降水量相对较高的暖冬区,播量可适当降低,以争取适当分蘖成穗,并有利穗粒重的提高;反之播量可适当增加。旱薄低产田,对亩穗数的承受力低,播种量不宜过高,中肥田的播种量可适当增加,而高肥田单株成穗率高,基本苗数又要适当降低。此外,采用穗部生产潜力大的品种时,播种量也要适当降低。晋南年降水达500~550毫米的半干旱暖冬区基本苗应为15万~20万/亩,晋中年降水达500毫米左右的半干旱冷冬区基本苗应为18万~25万/亩。

④主攻穗数,创造合理群体。在旱地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数的形成(有效分蘖)正处于雨季过后、水热条件适宜的冬前苗期,而粒数、粒重的形成正处于春夏旱季,因此旱地小麦产量结构主要应依靠穗数。一般雨水年份,旱地丰产田的亩穗数为25万~35万,丰雨年高产田可达35万~45万,而目前大面积旱地小麦穗数多在30万穗以下,可以认为尚有10万~20万的穗数生产潜力。

⑤加强冬春管理。播后镇压,可使土壤与种子密接,踏实虚土层,起到保温、提墒、防寒抗冻的多重作用,特别是遇到冷冬年效果更为明显。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匀。越冬前要进行锄压耙耱,预防越冬期间麦苗空虚冻死,并有疏土提温,压土提墒的作用。

返青期管理重在保墒增温,促进早发苗、早分蘖、早长根。通过顶凌解冻耙压清垅、促苗早发稳长。这时土壤开始解冻化通,毛管蒸发恢复,地表冻融松弛,通过尽早耙压,有利保墒,紧实土壤,弥合裂缝,清除枯叶,促进麦苗生长。一般采取石磙先压后耙。旱地小麦由于缺乏冬灌,冬季干旱地表干土层厚而疏松,通过顶凌解冻期碾压耙耱,可以起到既提墒又保墒又实土的作用,还可有效防除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