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树每年都出现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梅树的年生长周期。梅树的这种与季节性气候相适应的器官动态时期,就称为梅的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在外界环境条件下,梅受温度、降雨量及光照的影响最大,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能改变梅的物候期的进程。例如,早春温度若偏高,梅树开花就早;夏季若雨量充足,新梢停长就迟。
梅的物候期有一定的顺序性,每一物候期都是在前一物候期通过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为下一物候期做准备。不仅如此,由于各个器官的形成、发育习性不同,故梅的不同器官的同名物候期并不在同时通过,如同属生长时期,梅的根和新梢生长并不同时开始或停止。在年生长周期中,梅的物候期大致可分为根系生长期、开花期、坐果—新梢生长期、果熟—新梢停长期、花芽生理分化期、花芽形态分化期、落叶期、休眠期。梅的物候期虽然具有以上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呈现不同的物候期。例如在我国海南岛的海口,梅的物候期相当紊乱,在那里,一株梅树上可以同时表现出几个物候时期,如新梢生长期就与果实发育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交错并进。造成这种紊乱的主要原因是那里完全没有冬天,而梅在落叶期是需要一定的低温刺激的。
武汉地处华中,其环境条件较适合梅树的生长。下面就以武汉地区为例,分析一下梅的物候期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在武汉地区,梅树的休眠期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此时温度、降水量、光照时数均下降到一年中的最低值。梅的根系没有自然休眠现象,只要条件适合,它可随时由停止状态迅速过渡到生长状态。梅的根系生长与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甚为密切。在武汉,梅的根系在1月上中旬就开始活动了,此时武汉的温度、降水量经过最低值后都逐渐回升。梅为先花后叶的植物,其开花期在1月下旬至3月中下旬,花谢后,梅就进入坐果—新梢生长期,时间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武汉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都呈上升趋势。梅的果熟—新梢停长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此时温度及光照时数继续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则经6月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新梢停长后经15~20天,梅就开始花芽分化,时间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此时气温、光照时数均处在一年中的最高值,而降水量则成下降趋势。花芽分化后就进行形态分化,时间在8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之后,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梅树就进入落叶期,武汉的温度、降水量、光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直至休眠期,温度与降水量下降到最低值,光照时数则继续下降,2月后才有所回升。
了解梅树在自然环境中所呈现的物候期,有利于我们进行合理的梅树周年管理,如萌芽抽梢期要勤施氮肥,花芽分化期要适当“扣水”,孕蕾期要追施磷、钾肥等。
不同梅花品种的开花早晚及发芽早晚是不相同的,且开花早晚及发芽早晚与其适应性有一定的关系。
梅花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其栽培管理也就越容易。经实践观察得知,开花早的梅花品种一般比开花晚的梅花品种容易栽培,而发芽晚的梅花品种比发芽早的梅花品种容易栽培。适应武汉地区气候条件的品种,不仅在武汉地区开花繁密,栽培管理较为容易,而且对不良环境也有较强的抗性。如武汉老品种‘江南朱砂’、‘小绿萼’等,很适应武汉地区气候条件,虽然在磨山梅园管理较为粗放,但年年着花繁密,观赏期较长。而‘台阁绿萼’、‘算珠台阁’等梅花品种,虽然在磨山梅园管理较为精细,但是着花还是相当稀少,观赏期也较短。
所以,为了使梅花栽培成功,必须挑选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梅花品种进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