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我国杨树栽培是如何发展的?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速生杨栽培百问百答

问题回答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速生杨栽培百问百答

我国杨树栽培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杨树就为我们祖先所认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已经有多处关于杨树的记述。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惠子》一书中,对杨树的栽培学特征已做过生动的描述。书中说:“夫杨、横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可见当时已知杨树埋条和插条的繁殖方法。并且,这段文字从整体看,其所论重点并不是杨树的繁殖方法,而是属于哲学辩论的一个命题。哲学家在辩论中引杨树为例,充分说明当时杨树栽培已相当普遍。1300年前《晋书》所录民风《关陇之歌》中有“长安大街,夹树杨槐”的描述,这说明当时杨树栽培已不限于农村,它已进入城市,成为街区的绿化树种。相比之下,西欧的杨树栽培只有不到300年的历史。1754年才第一次出现关于杨树栽培的文字记载。

千百年来,杨树一直是华北平原农村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杨、柳、榆、槐四大用材树种当中,杨树毋庸置疑地居于首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筛选出许多适宜于当地自然条件的杨树种或杨树品种。其中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一带广泛栽植的毛白杨,新疆广大地区栽植的新疆杨,青海高原地区栽植的青杨,东北南部栽植的小青杨,河西走廊有500年历史的二白杨等。

但在长期封闭的自然条件下,我国广大平原地区的杨树栽培一直是粗放的、散植的。多数作为民用建材,自产自用,或用于补充燃料和饲料之不足。只有少量在市场上交换。由于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不足,加之没有以杨木为原料的大型工业的发展,不存在渴求原料的动力,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出现过大面积的杨树栽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大力组织人民群众进行绿化建设。首先本着因害设防的原则,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和农田林网。由于杨树适应性强,在这些林分中多数使用杨树。这些林分在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工作没有跟上,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所谓杨树“小老树”和低产林。究其原因,主要是造林立地条件不符合树种要求,种条质量低劣和管理十分粗放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