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圳田法

在坡地上开沟或掏钵挖坑的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据史书记载,圳田法始于四千年前的后稷时代,该法是用两耜合并在一起,在耕地上开沟,沟宽一尺,深一尺,叫做圳,庄稼种在圳中。《任地》篇中已有将圳田法发展为高低畦种植法的记载,即在旱地上,庄稼种在低畦,起蓄水保墒作用;在湿地上,庄稼种在高畦,起排涝和洗盐碱的作用。

在坡地上开沟或掏钵挖坑的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据史书记载,圳田法始于四千年前的后稷时代,该法是用两耜合并在一起,在耕地上开沟,沟宽一尺,深一尺,叫做圳,庄稼种在圳中。《任地》篇中已有将圳田法发展为高低畦种植法的记载,即在旱地上,庄稼种在低畦,起蓄水保墒作用;在湿地上,庄稼种在高畦,起排涝和洗盐碱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黄土高原地区在圳田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人工和畜力相结合的办法,由坡面自下而上修筑成水平沟、垅交替的宽约1米的窄台阶,作物种在集中表土的条沟内,这不仅能有效保持水土,且较一般坡地耕作法增产1~2倍。

区田法相传是商代的伊尹所创造,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的《氾胜之书》。今天所采用的掏钵种植法和坑田法即由区田发展而来。其作法在坡地上自下而上每隔50厘米挖长、宽、深各50厘米的钵,以生土筑土挡,表土集中在钵内,同时集中施肥于钵内。一亩地掏钵数约600个左右,成品字形布局,利于蓄水保土和集约耕种,产量较一般坡耕地提高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