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环境未受污染时其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又称本底值。当化学元素含量超过环境背景值,表明土壤环境可能已受到污染。但在人类的长期活动,特别是现代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下,土壤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不断变化,要找到土壤自然背景值比较困难。因此,土壤背景值实际上是相对未受污染情况下土壤的基本化学组成。在环境科学兴起之前,地球化学家已对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称丰度)进行了研究。

土壤环境未受污染时其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又称本底值。当化学元素含量超过环境背景值,表明土壤环境可能已受到污染。但在人类的长期活动,特别是现代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下,土壤环境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不断变化,要找到土壤自然背景值比较困难。因此,土壤背景值实际上是相对未受污染情况下土壤的基本化学组成。

在环境科学兴起之前,地球化学家已对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称丰度)进行了研究。1924年美国学者克拉克(F.W.Clarke)首先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因此,地壳、岩石等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就称为克拉克值。后来苏联学者维诺格拉多夫(A.П.Виноградов)等人对岩石、土壤等物质中化学元素的丰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伴随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污染调查与监测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中化学元素的背景值。1975年,美国学者康纳(J.J.Connor)等在对各环境要素中元素含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部分地区的岩石、土壤和植物中若干元素的背景值。1984年,日本环境厅发表了日本土壤中7种元素的背景值。中国自1976年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土壤背景值研究,如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土壤背景值研究协作组;农牧渔业部组织34个单位对全国13个省市的主要农业土壤和粮食作物中9种有害元素的背景值进行了调查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测定和研究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为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预测、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等提供依据。亦为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与地方病环境病因的研究提供必需的参考资料。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成果报告4个部分。土壤采样点的分布和选择应当包括当地主要的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类型,并尽可能远离已知的污染源,按自然发生层分层取土为宜。土样经风干、挑去植物残体及大于1毫米石砾后,用玛瑙研钵磨细过100目尼龙筛。通常测定土样中铜、锌、铅、镉、铬、砷、汞等元素的含量,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离子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所得数据经过数理统计检验和剔除异常值,求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等值以表示背景值,并可绘制土壤环境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