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垂直地带性

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变化而发生类型分异和垂直分带的现象。它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又有各种类型的带谱。正向垂直带山地土壤类型是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依次更替。山体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逐渐增加。水热条件的变化引起自然植被相应的变化。气候植被的垂直分异促进土壤的垂直分带。 土壤垂直地带性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和地形变化而发生类型分异和垂直分带的现象。它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又有各种类型的带谱。

正向垂直带

山地土壤类型是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依次更替。山体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并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逐渐增加。水热条件的变化引起自然植被相应的变化。气候植被的垂直分异促进土壤的垂直分带。

土壤垂直地带性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水平地带性土壤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基带以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其土类称建谱土类。土壤垂直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由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带(或比较湿润、寒冷地区)相应序列的土壤类型。但垂直地带性土壤类型的更替序列不一定与水平地带性等同。由于辐射能量的差别,在相近的经度上,自南而北的建谱组成由复杂趋于简单,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渐降低。如棕壤在云南点苍山分布于2600~3100米,在陕西秦岭太白山分布于2000~3000米,河北雾灵山则分布于800~1800米。还由于气候湿润状况的差异,在相近的纬度上,中国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自东(沿海)向西(内陆)由简单趋于复杂,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逐渐增高(见图1)。一般说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类型愈多,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山峰,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其山南基带为红壤、黄壤,向上经山地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直达高山寒漠土与冰雪线(图2)。

图1 土壤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相关性示意图

图2 喜马拉雅山土壤垂直地带谱示意图

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有明显的影响,总的特点是:不同坡向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渐趋一致,但带幅高度明显不同。如秦岭太白山地跨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南坡的基带为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北坡则为暖温带的褐土,其建谱土壤都以山地棕壤为主,其带幅虽相差不大,但下限则明显有别,即山地棕壤下界海拔高度南坡为1300米,北坡为1500米,其上的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分布高度亦呈同样规律升降(见图3)。海南省的五指山东北坡为湿润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砖红壤;西南坡处于半干旱地区,基带土壤为燥红土,两坡建谱土类均为山地黄壤,但其分布下限相差明显。

图3 秦岭南北坡土壤垂直谱比较(中国林业科学院科技情报室研究报告)

负向垂直带

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从原面基带土壤向下到谷底的土壤类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土壤下垂谱,这是青藏高原等高原土壤分布所特有的现象。以高原面为起点,在河谷的不同地段会出现不同的土壤下垂谱。这些土壤下垂谱为一河流贯串起来,就形成一系列负向土壤垂直地带谱。以中国雅鲁藏布江河谷为例,在东端的大拐弯附近,由上而下是由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漂灰土—山地暗棕壤—山地黄棕壤,到谷底为山地黄壤,组成土壤下垂谱;溯河而上,谷底地势逐步增高,下垂谱中最低的山地黄棕壤和黄壤带已不存在,在林芝附近的土壤下垂谱是由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漂灰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所组成;再溯河而上,地势继续升高,气候趋于干旱,带谱上部的漂灰土缺失,森林也逐渐过渡到灌丛草原,从朗县到曲水一带谷地的建谱土壤出现草原化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再下为山地灌丛草原土。由此可见,下垂谱的成分由河谷下游到上游逐渐简化(图4)。

图4 西藏高原河谷的土壤下垂谱

土壤垂直带谱类型

中国土壤垂直地带谱可分为两大类,即湿润海洋性类型和干旱大陆性类型,两者之间尚有一些过渡类型,如半湿润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半干旱大陆性垂直地带谱等。黄壤是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垂直带谱的建谱土类,其分布下限由半干旱到湿润区逐渐降低。如台湾玉山西坡较湿润,黄壤分布下限为海拔800米左右,到云南的哀牢山北坡比较干旱,黄壤分布下限达1900米。棕壤是暖温带和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区的建谱土类,因南部和东部降水多,其分布下限由南而北,由西而东呈降低趋势。棕钙土栗钙土和灰黑土是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建谱土类,其分布下限也因气候湿润程度不同呈由南而北,由西而东逐渐降低趋势。这些土壤垂直地带谱结构类型有规律的出现,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变化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