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土保持规划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特定区域和按特定时段,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指导思想①为经济建设服务。规划应与国家的和当地的国民经济计划相适应。②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与农林牧生产协调发展;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证开发。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特定区域和按特定时段,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指导思想

①为经济建设服务。规划应与国家的和当地的国民经济计划相适应。②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与农林牧生产协调发展;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证开发。③贯彻实施上级总体规划与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综合治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找出突破口,推动全局。④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结合;加强经济核算,计算各项措施的投入与产出。⑤突出水土保持的特殊性,重视水土保持与全社会工矿、交通、文教、卫生、商业等发展的相互依存性。⑥防治并重、强化治理,重视预防。⑦必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基本原则

①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②基本上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利于协调上下游和左右岸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水土保持与大河治理效益相结合。③处理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之间的关系,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总体布局与实施顺序紧密结合。④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各项治理措施符合规范的设计要求;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规划的水平年及规划阶段,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上一级区划、规划的目标,结合本规划单元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而定。大面积区域性规划,应提出长期、中期、短期规划,不同水平年度要求达到的指标,应参照省、地、县经济发展计划的各项目标,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协调农林牧水等各业生产及乡镇企业而确定。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数量指标,结合生产发展的要求,按典型流域的治理指标及实施面积进行合理安排。小流域规划,一般应在所属较大流域或县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长短期时段分段实施计划。

规划类别

按规划区域的范围大小分为两类:①大面积规划。以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或以省、地、县为单元进行的规划。面积为数千平方公里以上。其主要任务是:在水土保持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按照水土保持区划,划分出若干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各类型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分别确定一定时期内当地的生产发展方向,主要建设项目;拟定出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方向及模式、主要措施、治理目标和治理进度;作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预测。②小面积规划。以小流域为主体,也可以乡村为单元进行的规划(见小流域综合治理)。

规划内容

①研究规划地区经济宏观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方向或模式,确定当地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生产结构,确定生产发展方向。②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在确定生产结构、生产发展方向基础上,进而确定农林牧用地优化结构和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重视建立商品性生产基地,发展商品经济,增加群众收入。③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布局,安排好各项措施的实施顺序,使各项措施相互协调,有机配合。④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它是规划成果的集中反映,包括:第一,进度指标。根据规划要求的总时段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小流域规划多为5年短期性,大面积区域性长期规划,可过20年),划分若干分段,确定每一时段各项措施要求新增的工作量和到每个时段末要求累计达到的工作量;区域性规划时段一般划分为5年或10年,小流域规划一般逐年度进行。第二,投入指标。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按进度确定每一时段内完成各项措施工作量所需的投入量;第三,效益指标。包括目的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目的指标包括人均产量、人均纯收入、泥沙减少量等反映治理区面貌改善程度的指标。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提高当地农林牧副业产值,商品产值,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间接经济效益包括对规划地区内及下游防洪、滞洪,减轻洪水、泥沙危害,保护农田、村镇安全,延长水库寿命,减少河道淤积等效益;生态效益指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的效益,包括防风固沙,蓄水保土,增加地表覆盖,防灾、减灾,改善小气候环境和美化环境等。⑤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确定水土保持责任制,落实经济政策,保证治理、管理与收益一致;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及时总结经验,保证高质量实施和完成水土保持规划

规划程序

规划前应查明规划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历史演变、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建立数据库或数据册,编制有关基础图件。须收集的资料:①自然情况。影响水土流失及农林牧生产的主要因素,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象、水文等,旱、洪、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②社会经济情况。着重了解掌握人口、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农林牧副业生产、经济水平,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及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③水土流失的类型、强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危害。④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现状及生产潜力。⑤水土保持的现状,包括历年来各项措施完成的数量、质量、布局和配置的合理性及实际效益问题。⑥查明规划区域有关特殊情况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和预测,例如开矿,修路、城镇建设、旅游,大型水利工程,第三产业等建设及发展趋势等。

在收集上述资料基础上,进行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编制有关的基础图件。对大面积范围内的规划,主要编制中、小比例尺的分区图件,为确定水土保持规划区域分异,提供依据。分区图件种类较多,其中直接有关的为土地资源和评价,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分区图;其他如土壤植被、地貌及人口等分区图件。对小流域范围的规划,主要编制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及水土保持现状图;其他如土壤、植被、坡度组成、地貌、水文气象等基础图件,使水土保持规划落实到地块。第二,拟定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水土保持的核心是合理利用土地,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则是合理利用的基础。美国土壤保持局最早制定了土地8级分类制,对以后其他国家的土地分级有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土地适宜性分类国际系统。中国在参考上述分类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土地分级标准。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级进行土地合理利用规划。第三,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综合分析上述基础资料和基础图件,同时参照当地农业区划、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制定大流域或区域性大面积的水土保持规划时,可选择若干代表性小流域进行典型规划,以点带面。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基本上分两类:第一类为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经验性的规划,简单易行,应用广泛。至20世纪末叶该方法已发展为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专家系统规划方法。第二类为系统工程规划法,包括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法,动态规划法等。它们有确定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逼近流域实际情况,规划精度较高,速度也快,其中应用较广的是线性规划法,但这是单目标静态模型,有局限性。根据水土保持要求,多目标的动态规划法较为理想,已有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