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土保持

研究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林牧生产力、发展副业生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它为国土整治、江河治理、防灾减灾和振兴山区经济服务。历史沿革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原湿既平,视泉流既清”就是当时平治水土的反映。据《诗经》中之“毛传”和“郑笺”解释:广平的土地称原,下湿的土地称平。

研究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农林牧生产力、发展副业生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它为国土整治、江河治理、防灾减灾和振兴山区经济服务。

历史沿革

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原湿既平,视泉流既清”就是当时平治水土的反映。据《诗经》中之“毛传”和“郑笺”解释:广平的土地称原,下湿的土地称平。由此可见,那时平治水土的范围是以平原和下湿地为主,治理的要求就是平整土地,防止冲刷,使溪流、川河泥沙量降低,流水变清,其中还包括了封山育林保护山林及沟洫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到春秋末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随着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除继续开垦平原沃土外,还大力垦辟丘陵和江河湖泊附近低洼积水的地方。由于耕垦范围扩大,水土流失现象也日益显著,劳动人民创造了圳形式的抗旱水土保持耕作法。自秦至鸦片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山林草被的破坏愈趋严重,滥垦、滥伐、滥牧现象愈益发展,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黄河决口和改道的频率也随之增高。与此同时,劳动人民又创造了区田、梯田的水土保持农田建设,在西汉的《氾胜之书》已有正式记载;此后相继创造了引洪淤灌、陂塘坝堰和淤地坝的经验,既发挥了拦洪、蓄水、蓄沙的作用,又使瘠地、沟谷改造成良田。至今各地所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上就是上述经验的沿用和发展。世界各地水土流失的发展,多起源于破坏原始森林草被及不合理的耕垦和放牧,迫使其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也多受具有悠久农垦历史的中国经验的启发。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实践创造了丰富的水土保持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家进行了科学考察和理论总结。北宋时,中国自然科学家沈括即提出了黄河挟带大量泥沙,皆是“水凿”作用所造成,南宋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和清代梅伯言的《书棚民事》二文中,均论述和阐明了森林具有抑制流速,固结土壤,含蓄水流,保持土壤等作用。西汉的贾让最早提出了“多穿漕渠,使民溉田,分杀水怒,兴利除害,民虽劳不疲”的沟洫治黄论。明代治河专家周用提出“使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徐贞明对治水问题提出了“治水先治源”的重要理论,强调修治水田;徐光启又补充了北方以扩大旱地灌溉代替修造水田,丰富了“治水先治源”的理论。

研究内容

研究防治水土流失的原理及其综合技术体系,水土保持区划、规划,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和综合措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贝内特(H.H.Bennett)教授为代表创立了以耕作土壤为中心的“土壤保持学”;同期俄国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等建立了以农林改良土壤和水利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土壤保持学”。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很复杂,并随生物、气候和地形的变化,呈明显的区域分异。因此,水土保持学,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研究水土保持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有: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植物生态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与之有关的应用学科有:农学(包括农业机械)、林学、牧学、水利学、园艺学(包括果木、蔬菜、花卉等)及水产养殖学等。水土保持学中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环境学、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学、水土保持管理学、水土保持系统工程学。①水土保持工程学,指研究保持水土的农林牧措施及其效益的综合性科学,又划分农业、生物、水利三大防护工程学。农业防护工程学,指研究修建梯田,水土保持耕作法及改土培肥等技术体系及其效益;生物防护工程学指研究恢复或建造林、灌、草植被、发展经济植物及草场管理合理放牧等技术体系及其效益;水利防护工程学指研究滞洪,蓄水、拦泥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淤地坝、谷坊、池塘及排灌设施等。②水土保持环境学,指研究水土流失区治理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水保措施效应分析,包括小气候变化、坡面与沟道产沙量和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土壤改良和土地沙漠化的控制情况,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及防灾减灾的影响,直至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等。③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学,研究方针、政策、人口、文化教育、卫生、工业、交通、商业及乡镇企业等的发展和变化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市场经济与土地合理利用结构的调整,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值及其调控、群众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④水土保持管理学,研究水土保持法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水土保持设施养护管理办法及研究专门性的条例、法则等,如煤田开发区防治新的水土流失问题,承包责任制问题、检查执行法规或条列中的奖惩制等。⑤水土保持系统工程学,研究宏观调控水土保持布局及综合效益,诸如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规划、不同尺度地区或流域的水土保持调控、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评价。

水土保持措施

主要由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3大部分所组成。世界各国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大致类同,只是根据具体情况,各有所侧重。在美国等地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核心;在原苏联东欧等国,强调土壤改良,例如森林改良土壤措施,水利改良土壤措施等。①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指水土保持耕作法,例如圳田,区田、等高耕种、水平沟种植、垄作区田、少耕法、免耕法、残茬覆盖等高带状间作、草田轮作等。遭受侵蚀的土地,肥力退化严重,故水土保持耕作法还必须与改土培肥、深耕、密植、引进良种等农业技术措施密切结合,以达到保持水土与农业增产相结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不宜种植作物的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②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主要指植树种草、封山育林、恢复和重建植被,不断提高林草生物产量及其转化。例如通过改良天然草场和建立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发展经济林木和果树等,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③工程措施。主要指田间工程和水利水保工程,田间工程多在坡面进行,水平梯田为主要方式,其它有坡式梯田、隔坡梯田;还有坡面蓄水工程,如水窖(旱井)、涝池(陂塘)等;水利水保工程多在沟道进行,包括谷坊、淤地坝和小型水库等,可直接拦蓄泥沙,建造肥沃高产的淤地坝,减少进入河流的泥沙;另一方面抬高侵蚀基准面,能有效控制或减弱沟道侵蚀和重力侵蚀。修建梯田等工程应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促使新修梯田生土熟化,建设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以达到保持水土和提高产量的双重效益。④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使自然体系和社会经济体系统一协调、有机结合。截止1988年,中国已在7000多条小流域(流域面积5~30平方公里)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