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植物抗寒带分区

依植物抗寒能力与地域最低气温的关系而对中国进行的区域划分。植物抗寒性的区划,对引种、育种、栽培养护管理、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科学地促进国内各省间植物资源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换与贸易。美国农业部在30年代初曾对美国本土进行耐寒区的区划,于60年代初又提出全美及加拿大南部的耐寒性区划

依植物抗寒能力与地域最低气温的关系而对中国进行的区域划分。植物抗寒性的区划,对引种、育种、栽培养护管理、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科学地促进国内各省间植物资源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换与贸易。美国农业部在30年代初曾对美国本土进行耐寒区的区划,于60年代初又提出全美及加拿大南部的耐寒性区划;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另提出一个包括加拿大和全美本土的抗寒性分区规划。1979年David Carr将英伦三岛与美国统一考虑,简化为三类气候区。1976年德国人Gerd Krüsmann将全欧洲进行了耐寒性区划,同时也对中国进行了极为粗略的区划。1992年陈有民扼要发表了其自50年代初开始研究的关于中国的植物抗寒性分区成果,区划的原则是根据全国各地每年的最低温度值,取其30年的平均值作为基准,并根据各地自然植被的特点以及人工引种栽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将全国划分为11个区。各地的温度范围如下:一区为<-40℃;二区为-40~-35℃;三区为-35~-30℃;四区为-30~-25℃;五区为-25~-20℃;六区为-20~-15℃;七区为-15~-10℃;八区为-10~-5℃;九区为-5~0℃;十区为0~5℃;十一区为>5℃。在分区图上,还增绘出400mm年等雨量线,供实施绿化作参考。具体应用本区划图时,如某个地点属于该区高山地带时,则按每升高1000m温度降5℃后,以确定其应归属的区号。例如在第六区的某个山地,当相对高度超过1000m的地带应属于第五区,超过2000m的地带应属于第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