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苎麻炭疽病

温度17~33℃,10℃以下,38℃以上则不能生长。致死温度55℃。pH值在4~9范围内 苎麻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 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6~7。病菌能利用硝态氮(硝酸钾、硝酸钠)和有机氮(尿素、天门冬氨酸、L-胱氨酸),对氨态氮(氯化铵和硫酸铵)的利用较差,有明显抑制作用。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利用最好,对D-木糖、山梨糖利用很差。

由炭疽菌引起为害叶、茎的一种真菌病害。可致种子繁殖的幼苗成片倒伏枯死,病成株的茎叶病斑累累。

分布和为害

该病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麻区均有发生,美国也有报道,是苎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叶上病斑圆形,少数椭圆形,周围褐色,中间灰色,大小1~3毫米。有时一叶上达数十个病斑,病叶发黄,早落。叶柄和茎上病斑纺锤形,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并下陷。病部纤维变色易断,虽经漂白也不易完全脱色,影响产量和品质。茎秆染病4级以上,其原麻产量、单纤维支数、纤维断裂强度分别下降17.20%、30.15%和7.60%。

病因

病原物为苎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ehmeriae),属半知菌,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盘暗褐色,周生数根黑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基部较粗,顶端尖细,直或略弯,大小为45~85×4~5(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4~20×3.5~5.0(微米)(见图)。病菌生长温度17~33℃,10℃以下,38℃以上则不能生长。致死温度55℃。pH值在4~9范围内

苎麻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

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6~7。病菌能利用硝态氮(硝酸钾、硝酸钠)和有机氮(尿素、天门冬氨酸、L-胱氨酸),对氨态氮(氯化铵和硫酸铵)的利用较差,有明显抑制作用。碳源中以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利用最好,对D-木糖、山梨糖利用很差。日平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环境有利该病的流行。多雨高湿,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以及低洼积水的麻地均有利发病。苎麻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病残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该病菌远距离传播的媒介,并作为种子繁殖的新麻区的初侵染源。苎麻生长期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籍风雨及昆虫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孢子在有水滴条件下萌发直接侵入寄主组织。25~30℃时潜伏期5天左右。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广西黑皮蔸、印度苎麻、安仁蔸麻等品种抗性较强,前者高产优质,发病重的年份能保产。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麻,开好排水沟,及时中耕除草,清除田间病残等可减轻发病。发病初期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药保护,效果较好。麻地亩施50千克石灰,亦有良好的防病增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