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枣病害

全世界已知10余种(不包括椰枣病害),中国已报道1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枣疯病、锈病及炭疽病。枣疯病中国各枣树栽培区均有发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及天津发病较重。印度、朝鲜亦有报道。发病严重地区出现毁园绝产,如北京郊区密云金丝小枣因此病而绝产,河北曲阳、阜平、唐县毁病树20多万株。

全世界已知10余种(不包括椰枣病害),中国已报道1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枣疯病、锈病及炭疽病。

枣疯病

中国各枣树栽培区均有发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京及天津发病较重。印度、朝鲜亦有报道。发病严重地区出现毁园绝产,如北京郊区密云金丝小枣因此病而绝产,河北曲阳、阜平、唐县毁病树20多万株。

病树芽萌发不正常,花器退化成叶片及小枝,花梗伸长3~4倍,雄蕊保持原状或变成拳状叶片,雌蕊退化成一次枝或枣头,主副芽同时多次萌发,遂使病株枝叶大量丛生,树势衰竭而逐渐死亡。除老树外,多在开花后出现症状,病树从个别枝条表现疯枝,后逐年增加疯枝数。老病树根部皮层暗色,易与木质部剥离,新根少,出现根朽,病株未疯的枝条上可结少量枣果,但果肉僵木,味淡。大枣品种的病果,果面凹凸不平,着色不匀,呈“花脸状”。通常枣树自初发病至全树枯死需3~4年,大树需5~6年,当年实生苗发病后一年内即枯死。

病原物为一种类菌原体(MLO),仅寄生于枣树韧皮部筛管和体胞中,不规则球状,直径80~720纳米,质膜厚8.2~9.2纳米,呈两暗一明的结构。目前尚未能人工培养,但已可从病株叶脉组织中提取较纯净的MLO。除嫁接传病外,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介体叶蝉传播,以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和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aurifacialis)为主,还有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越冬后的介体叶蝉带毒率为30%左右,最高达62.5%。病菌还可通过菟丝子从病枣树传到长春花(Vinea rosea),引起花变叶和丛枝症状。枣树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异,金丝小枣感病,滕县红枣病轻,陕北的马牙枣、长铃枣、酸枣均较抗病。土壤干旱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枣园病重,丘陵山区比平原发病多,但海边及盐碱地上的枣园发病轻或不发病。

病原类菌原体侵入树体后,通过韧皮部下行至根部,翌春又从根部上行到地上部的发育枝或新萌生的根蘖苗上引起发病。春季枣树萌芽后,病原物即入叶脉,9月初病原物随叶片中营养物质外运,而从叶片中消失,但在枝梢、树干及根的韧皮部筛管中周年存在MLO。因此,一株枣树春天突然有一小枝出现症状,其病原物并不是当年侵染。试验证明,冬春萌芽前对个别小枝出现症状的病树大枝基部进行环剥,树体萌发后尖端幼嫩组织形成的IAA由于环剥而不能沿韧皮部下行到根部,造成环剥口以上枝条内的IAA含量累积上升,使病枝内的C/A值降至0.3以内,病枝展叶开花均正常,并可结果。但环剥口下面的枝干开春后出现疯枝症状。不论环剥口上部或下部的枝干中均有MLO存在。只是其C/A值相应悬殊。

病害控制,包括及时彻底刨除疯病树,生长季节中保持无绿色病叶疯枝存在;加强枣园树下管理,清洁果园;结合枣虫和树下作物病虫的防治,兼治介体叶蝉;及时补栽;加强肥水和修枝等技术管理,对轻病树,可在春季萌动前将小病枝下部的大枝锯掉;对病树用土霉素或四环素作树干注射治疗。

锈病

中国各枣树栽培区均有发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较重。河北近10年间5次流行使大枣、金丝小枣大幅度减产,品质下降,河南内黄70年代3次大流行使枣产量自轻病年的1500多万公斤降到200万公斤左右,等外枣达70%。

病菌只为害叶,叶背面中脉两侧及叶尖或叶基部出现隆起的黄褐色疱斑(夏孢子堆),成熟后疱斑破裂,散出黄色粉末(夏孢子),叶正面常呈花叶状,无光泽,叶片自树冠下部开始脱落,逐渐向上发展,流行年份10~15天可使病树叶片脱落殆尽,未成熟的枣果挂在树上不能成熟。

病原物为枣层锈菌(Phakopsora zizyphi-vulg-clris),属担子菌,锈菌目。冬孢子堆生于寄主表皮下,不开裂,冬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紊乱,上下左右不规则地结合数层,栗褐色,壁无刺,顶端较厚;夏孢子黄色单胞,椭圆形至卵形,表面密生小刺。只为害枣属植物如枣、无刺枣、酸枣等。枣树品种抗病差异显著,大枣、金丝小枣感病,枣园间作、地势低洼有利病害发生。

病落叶上的夏孢子是初侵染源,越冬后至翌年夏季仍保持萌发力和侵染力。气流传播,自气孔侵入。日均温26~27℃时,潜育期15天,21~22℃时8~10天,18℃时为12~14天。河北和河南8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7月份的降水量是决定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关键,降水量超过200毫米,气温25℃左右,发病严重,低于200毫米或干旱年份发病轻或不发病。

病害控制为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枣园不间种高秆作物,保持通风透光及较低湿度;发病期间喷施粉锈宁、石硫合剂或其他硫制剂,波尔多液亦有一定效果。

炭疽病

中国各产枣区均有分布,河南、安徽、山东较重。主要为害果实,叶与枝干也可被害。果上病斑褐色,凹陷,斑下果肉变褐,质硬味苦,病果易脱落腐烂。枝干受害严重时,干枯死亡。叶片受侵后一般不表现症状,只在枣果采收后,少数叶片出现不规则的枯斑。潮湿情况下各病部产生小黑粒(病菌分生孢子盘)或橙色粘质粒(病菌粘分生孢子团)。

病原物是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见仁果炭疽病)。

被侵染的枣吊、发育枝顶端的绿色幼嫩部分当年不显症状,翌年春末夏初雨后形成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萌发后直接侵入。潜育期长短依侵染部位而不同,花器受侵染潜育期短,枣果一般在果实增大期至成熟期表现症状,枝梢、枣吊与叶片受侵染潜育期长。

病害控制应结合修剪,彻底剪除树上的病残枯枝,特别是残留的枣吊,与残枝落叶一并集中烧毁;萌芽前喷一次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喷多菌灵、硫菌灵、波尔多液等杀菌剂,一般在雨季来临前喷第一次药。

枣树的其他常见病害见下表。

枣树的其他常见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