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玉米病毒病

由病毒引致玉米植株矮缩、花叶等畸形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种类和分布全世界有40多种玉米病毒病,中国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玉米粗缩病(Maize rouqh dwarf virus,MRDV)、玉米条纹矮缩病(Maize streak dwarf virus

由病毒引致玉米植株矮缩、花叶等畸形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

种类和分布

全世界有40多种玉米病毒病,中国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玉米粗缩病(Maize rouqh dwarf virus,MRDV)、玉米条纹矮缩病(Maize streak dwarf virus,MSDV)、玉米红叶病以及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等侵染玉米所引起的病毒病,其中以玉米矮花叶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玉米矮花叶病

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es)的病毒所致。本病于1965年在美国发现,目前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南斯拉夫、法国及摩洛哥等国都有发生。中国于1966年起在河南辉县发现,继而在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市发生。病株减产17%~76.1%,平均减产30%左右。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感染,受害幼苗在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尖端部分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重病叶发黄、变脆、易折。病株叶鞘、果穗苞叶均能呈花叶状。感病越早,病株矮化越明显。本病毒呈线状,长宽为725~725×15(纳米)。致死温度为55~60℃,稀释终点为1∶1000~2000,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病株组织内病毒在超低温冰箱内保存5年以上仍具侵染性。病组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能见到风轮状内含体。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Sibotion ave-nae)等23种蚜虫能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此病毒。病汁液摩擦也能传毒。病株玉米种子传毒率达0.05%左右。病毒寄主范围较广,主要有马唐、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子、虎尾草、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病毒已鉴别出A、B、C、D和O株系,最主要的是A和B两个株系,前者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后者只侵染玉米。中国已知有B和O株系。病毒侵入玉米植株后,其潜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带毒种子萌芽出土后成为发病中心,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翌春病毒随着蚜虫的扩散而传播。春玉米发病一般轻于夏玉米,早播夏玉米轻于迟播夏玉米。降雨次数多,雨量充沛的年份,不利于蚜虫迁飞和传毒,病害发生轻。玉米杂交种比亲本自交系抗病。

玉米粗缩病

由灰飞虱传播引致。1949年在意大利首先发现,现在广泛分布于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法国、南斯拉夫、捷克、以色列、美国和印度等国。中国于1963年首次在江苏省南通县发现,1974~1976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严重发生,重病田减产30%~50%。玉米苗感染病毒后,植株严重矮缩,叶色浓绿,叶背、叶鞘和雌穗苞叶上叶脉产生许多蜡白状条点突起,是识别本病的一个特征。病毒呈球状,直径70~75纳米。在小麦或玉米病株的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直径66纳米。灰飞虱饲毒4小时的获毒率8.2%,如延长到9天可达61.9%。传毒最短时间为20分钟,传毒率7.7%。延长传毒时间可提高传毒率。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为10~33天,平均为17.8天。病毒除侵染玉米外,尚有高粱、谷子、小麦、大麦、马唐、稗等自然寄主。人工接种寄主植物种类更多。秋季感病的小麦植株,翌春返青后成为玉米苗期的初侵染源。玉米苗感病愈早,病情愈重。一般套种玉米重于单种的,早播的重于晚播的,靠近路边、渠边的玉米田发病重。

玉米条纹矮缩病

由灰飞虱传播引致。1960年在中国新疆喀什首次发现,1969~1971年甘肃省敦煌县发病严重,造成减产。玉米全生育期均可感染,感病愈早,植株矮化愈明显,减产也愈重。玉米感病后,沿叶脉产生褪绿坏死斑,发展成为灰黄色或土红色条纹,病叶提前枯死。顶叶丛生,雄穗不易抽出,果穗小而籽粒不饱满。病毒呈弹状,表面有横纹结构,每一粒子约有50条横纹,横纹间距约4纳米。提纯的病毒粒子为200~250×70~80(纳米),在病叶超薄切片中的病毒粒子为150~220×45~64(纳米)。灰飞虱的最短获毒时间和传毒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体内循回期最短为5天;不经卵传毒。人工接种可侵染小麦、大麦、谷子、糜子和燕麦草,但不能侵染水稻和高粱。病毒侵入玉米的气温在20~32℃时,其潜育期为7~20天。越冬的小麦病株和带毒灰飞虱若虫是本病的初侵染源。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明显。

病害控制

采取以培育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①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育种中应注意选配以免疫或高抗的自交系为母本,筛选抗病品种(系)。②加强农业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除草,均可减轻发病。③治虫防病。适期喷施杀虫剂,减少传毒介体昆虫的数量,以达到治虫防病的目的。